对整个事件,不同的人其实是有不同的角度的,腐败的人是一个,李高成杨诚是一个,省委书记又是一个。直到最终的收网行动的彻底开展也似乎是基于三个前提,一个是中央已经有了指示了,另一个就是再三跟李高成确认,如果我们按照你的意见采取行动,腐败分子也逮捕了,但是中纺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怎么办?中纺如果依然申请破产怎么办?这个问题时很实际的,是省委书记必须要考虑的。中纺工人不会想到这一点,对于他们而言,蛀虫没了,中纺这棵树就会长好。李高成最早也不会想到这一点,事实上,他目前的坚定的信念也是经过许许多多的内心的挣扎的,在会上他说,宁愿胜败名列,也不惜将腐败分子绳之以法,这样的决心是振聋发聩的。省委书记很感动,然后拒绝了他的要求。原因似乎就是第三个前提,几千个中纺员工明天就要到省委集合上访了,他们就信你,这个时候你是不能辞职的。不过看这行动的规模,倒也不像是临时起意的,也许此前种种真的是为了麻痹严阵这个老狐狸?
刚开始看的时候,甚至1/4都不到的时候,我想这本小说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呢?我猜想的是关于如何分辨真实声音的故事。在李高成这样的位置上,他是很难听到最真实的声音的,特别是他一手提拔的领导班子,以及他的妻子和领导似乎都是腐败分子的时候,特别是他们都有一整套合乎情理的理由的时候,又到底谁真是假,又或者都是真,在中纺那些被关掉的,上了锁的房间里会有真相?
故事也似乎就是这样发展下去。第一个我之前没想到,但是看后觉得以为然的,是讲到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让工人安心做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只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等到了市场经济的时候,是不能直接把他们扔到市场上去自由竞争的。我们常有一个至高的标准,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但是不能用来要求别人,特别是别人处处不能让现在的你满意的时候,因为会是这样子,是因为曾经他牺牲了很多。我同李高成一样,觉得即便中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这些领导也不能简单地一句,自己下岗再就业吧,就把这些奉献一辈子的工人朋友们推到市场上去。可是正如李高成后来也想到的,那么对于这些领导干部呢?他就能够如此苛刻地要求同样是计划经济里走出来的领导干部吗?(我的内心是:是的,当然要严格要求···……)可是李高成要面对很多这样的两难的抉择。
而且对于那些中纺领导的解释,表面上都是有理有据,买劣质棉-没其他更好的选择,贷款拖延,棉价上涨,好棉都卖光了,为了不影响开工,不得不用较低费用买劣质棉,混合着还能用。铺张浪费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下,不吃喝送礼,哪能做成生意。其实如果从纯理性的角度上讲,如果他的前提假设都正确的话,似乎是这样的。李高成同样也面临这许多这样的有可能为真的假命题。可是,这里不仅要吐槽的是,查啊,分分钟去落实啊,这些都是可以查有实据的事情。而且他们汇报的时候最后一点实在不能忍了,公司的主要问题就是外债问题,银行是国家的,国企也是国家的,大笔一挥,免掉就好了,这样子我们就可以重新创建一个新的合资企业,中纺马上就会起死回生,问题就会游刃而解。可是任何把所有的责任,损失和解决办法全都推给外面的解决办法都是耍流氓。
看到这里的时候,心情有些激动,小说的情节,一半都还没到,可是我觉得真相已经呼之欲出了,如果按照之前我的设想,难道小说还要用一半多的篇幅来断案?有点替李高成的智商捉急了,真的。
可是····…永远不要低估茅盾文学奖作者的智商…真的是打脸,我就是多虑了,等听完领导们的汇报回来,市长就已经知道他们是在推卸责任了,果然还是没这么好骗的。而且等到改天再去基层走访一下,这案子也就板上钉钉,水落石出了。
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抉择》这部小说写的可不是一个破案的过程,不像《人民的名义》那样,一开始放一个迷雾弹,让我们的达康书记来背锅,然后直到结局的时候,我们胜天半子祁同伟才渐渐浮出水面,虽然前面其实也挺明显的···…它似乎在讲一些更深入的东西。当然在讲这个之前,我还是忍不住吐槽。李高成居然认为在改革开发的过程中,国企和民企比较处于劣势,就因为国企必须遵纪守法,不能相干啥就干啥,简直想吐槽了,遵纪守法不是应该的吗···国企在资本上不知道比民企告到哪里去,这么好的资源,不就应该让那些最优秀的领导用正确的经营方式去经营吗?难道还让你们去喝喝酒唱唱歌····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里必须,高调一把,嘿哈
对于国有企业
对于一个国有企业的领导,怎么让他有归属感?不想私营企业的老板公司就是自己的身家性命。正如怎么让员工有归属感,责任感呢?看来很重要!腐败就是从这里面产生的,公司不是自己的。法不责众,推卸责任。如果集体都坏掉了,对于这个集体的大领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领导还怎么查。可是真的能够把整个集体都撤销掉?这样可以吗,如果摘其中一两个处理,那么土壤还在。
但是这里描写到一些国企面对的困难,却也是我没有想到的,国企,银行都是国家的,优势是明显的,宏观协调起来方便,可是劣势也很突出,特别是情况糟糕的时候,因为中纺具然有直接摊派款项的义务·····作为企业,缴税就好了啊,可是居然还有摊派的义务。或许现在也有这种情况,这就不得而知了。如果真是这样,如果碰上贪污的领导,这些额外的义务的确能够把一个大公司打垮了。
而且对于权力下放,说的也不少,听起来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可是,国家说着权力下放,但是下放给那些领导之后,那些领导的下面又没有权利去监督,简直太可怕了。
马上就要见到市委书记杨诚了,虽然小说后面非常多地写到杨诚,但是还是“着墨不多”。这里说的着墨不多的意思是,和《人民的名义》里接近样板戏似的陆毅,这里的李高成更加的真实了许多了,我相信现实中的更多的是李高成这样的,而且已是非常的难的。但是对于杨诚而言,所有的叙述都在突出,他几乎是一个“完人”所有的做法都是正确的,也是准确的。也是,毕竟主角不是他,已经有一个李高成很纠结了,可能再塑造一个。可及时如此,我还是很喜欢,甚至佩服杨诚。说李高成真实,是小说的难的之处,因为后半部分大多数都是在写他的真实。
还真是戏剧性的变化,来见书记之前,李高成内心波澜起伏,终于坚定下来,必须要严肃处理,可是等到他似乎已经下定决心的时候,听完书记的表态,开口的第一句居然竟是反驳的语气,我看着吃惊,李高成自己也立马后悔,可是怎么就会是这么的效果呢?不太喜欢市长妻子,并不是因为剧透,知道她也是个腐败分子,而是她说的话,李高成听着有些反感,我也看着也有些不舒服,可是好害怕,这就是真实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正确的。她说了市长和书记的关系,书记前途无量,根本不可能眼里有你,这件事情这么严重,书记自己却又不承担责任,还让你这么信任他,未免也太厉害了,妻子告诉李高成的诀窍就是,要达成的效果就是,所有 决定都是集体的,责任都是集体的,但是具体问题的行使权则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句句露骨,李高成吓了一大跳。可是。。。他今天之所以开口第一句有些反驳的语气,不也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在这件事情才最有发言权,处不处理,都应该是他应该先拿的决定吗?李高成的确是个复杂的人。
书记当底党性怎么样啊。。。完全看不出来啊。。我这里堵他是个好人。。。不过书记采用的提前先跟市长透露真实想法,然后在开会的时候,又以沉默来表达支持市长的意见的方法,似乎他是个好人?又或者这些老司机太过圆滑,根本不是我看得明白的
接下来,严阵也就粉墨登场了,不管小说在这里如何不惜用这么多褒奖的词来形容他,我就窃喜,我早就看穿了一切。
李高成和他妻子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小说的叙述上如何抹黑他的妻子,我还是相信他们的感情是真实的,直到最终那个完整的录音带出场替李高成洗刷冤屈的时候,也验证了这一点。李高成的花园里有很多的名贵花草,他不懂,所以不知道,要是早知道,也就更了解他的妻子了,可是更加了解又怎么样。这世间,真情和欲望是可以并存的。她再怎么腐败,也不能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她再怎么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也不能证明她就不会腐败。或许,腐败也不能完全定性一个人把。
李高成的顺利似乎是妻子背后做了很多,但是他不知道。中纺的领导也做了很多,尽管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严阵很赏识他,也因为他需要他。这个时候李高成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有些人的确是因为某些不非常光明但是极偶然的情况下(他部分是腐败的结果),坐在了那个位置,那么他可能发挥出正面的作用吗,出淤泥可以不染,那么出淤泥又可以把淤泥铲掉吗?处在这样的位置的人的路可不好走,特别是他“想做一个警察”的时候。
当李高成和严阵第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还是那个问题,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之前,一个如此德高望重的前辈和你说着这些逻辑也似乎立得住的观点时,你的辨别能力是难的。
最后,纠结的李高成再也不纠结了,这里也激励了我很多,李高成一开始也是在权衡的,他不说,但是旁白出卖了他,有权衡就是因为一定会有得失。可是!这里,他最终想明白了,我也有点明白了。看到这些劳模的时候,想,做事还是要有底气的,这些底气可以是自己的信念,也可以是别人的支持,有了它,书记也不可怕。身败名裂也不可怕。因为这些工人就是李高成坚定做事的原因。或许这样讲的太高调。可是读完这本小说,我真的觉得,得失是必须存在的,只要你认定了某一点你认为正确的价值,便值得奋不顾身了。
至此,全剧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