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回想起小时候,拿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呢?已经想不起来了。
但是关于读书的记忆,竟然好几个都是残本。一本是讲上山下乡题材的,还有一本是从同学处借来的武侠,似乎讲了黑鹰的故事,从外公处看了一本樊梨花和薛丁山的故事,到如今都没看过这些的全本。
后来慢慢看了全本的《粉妆楼》《今古奇观》,前一本是外公的收藏;后一本是爷爷的收藏,繁体竖版。仅此而已。
上学时,很喜欢发新书的日子,拿回来一本本翻看。
后来三伯父家建新房子,从村上小学要来了许多不要的废旧报纸,一时都先放在我家。然后我找出来看,看到有趣的就剪下来。于是作纸花的一大堆报纸,都被我剪得千疮百孔。
02
走入社会打工时,收入非常微薄,舍不得买很多书;同时目光短浅,觉得住宿舍,租房子,连生活状态也活成了“寄居状态”,自我安慰不方便携带,也就不打算买。
每到一个城市,会去图书馆借书来看,但是一下子面对大量的书都挑花眼。于是,总是凭着兴趣好奇挑一些书来看。完全为了好玩,没有目标。
03
这几年看书才真正变得深入。会细细体会作者的人生故事,对书中的观点、认知和故事,有了思考和现实比照。
从听百家讲坛刘心武老师讲红楼梦,慢慢开始看揭秘的书,再找原著来看。后又听和看不同的老师对这个的讲解。
知道了李欣频老师,就找来她的书来看,又从她的推荐中关联了更多的书、电影。而且她给我一种看国内书,台版书和港版书的视角。她会说,不要做知识的索取者,而要做自己问题的解答人,要去寻找源头知识。
猫叔给我的阅读启示,从实用落地出发,许多小伙伴已经一一验证过的推荐,于是毫不犹豫买来读和用。比如刚刚读完的《态度》和正在读的《信任的速度》,是社群的礼物,所以也优先在读。
04
我从来不规定自己一年看多少本书,但我就是会保持手边有书。很长时间,我都是要求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读完每一本书;但是现在买书太容易了,纸质的,电子的,随时入手。
于是,很多书都先翻过一下,而且一定有当时较重要或者信任的理由才买的。日常就从中挑一本,当下觉得应该读、想读的,每天读一点;也可能一周同时在看三五本。
所以,值得多问问自己,读书,你到底是真的在学习知识还是在填补焦虑呢?你到底是想学习新知还是为了寻找认同?
都会有吧,喜欢就是没道理。书于我,没有那么隆重,没有那么多仪式和目的性。惟有一点很确定,阅读和吃饭、睡觉、呼吸一样,必不可少。(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