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新生大学,笑来的朋友圈中,笑来老师用语言和行动力挺,刚刚在鸟巢举办完锤子手机新品发布,就身陷泥泞的好友罗永浩,并声称自己也是招黑体质。结果又引来两名同学,对中医的嘲讽和奚落。
可在我看来,你对中医的态度,表明了你思考力成熟的程度。
一 双盲测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可以说它表明人是一种情感动物,主观喜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也可以说它启发我们要学会辩证去看问题,但无论怎么讲,它都不应该成为一棒子打死某一个事物的工具。
1972年,当时的可乐大哥就已是可口可乐。销量狗百事可乐,一脸不服,像可口可乐发起挑战,名为:百事挑战,这就是盲测由来。
接下来,第一轮盲测开始,标好两家品牌的样品就位,邀请试者打分,评判出哪家可乐更好喝。第一轮,百事败下。但它不服,强调说,因为试者一早就知道是哪家品牌,所以评价不客观。
这时大哥可口可乐,一脸傲娇的说:那你想怎么测?我是老大,我怕谁。
第二轮,样品品牌不会提前告知试者,结果盲测结果却让大哥惊掉下巴,统计显示:人们认为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好喝。
随着科学的发展,陆续又提出双盲测试(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大样本双盲测试、三盲测试,都是为了保证,验证某一结论的真实客观。
可不知从何时起,双盲测试成了攻击中医文化的武器。中医抵御者们对双盲测试就可以证明中医无用是相当笃定。
当你觉的奇怪,问他们:为何你会觉的双盲测试就一定适合中医呢?
他们会告诉你:无论是什么医,本质都是要找到“吃某种药”到“病被治愈”之间的因果关系,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是人类已知最靠谱的发掘这种因果关系的方法,其他方法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纰漏。
可这逻辑最大的纰漏就是,强调因果之间,一个结果就只能有一个超级客观的因。人的情绪心理、体质差别都不用考虑。
知乎上也有类似问题,比如:如何评价没有一个中药通过FDA双盲测试成为有效药品?
shuhong知友的回答很具体,他说:
我也是学西医的,其实身边同学和老师对中医的态度普遍是比较中性的,我们心中,中医药的黑点主要是按西药的标准,毒副作用不明,疗效不清,而且中成药价格高。但一般没有人会去说中成药不能通过FDA,原因很简单,中医的诊断跟西医的诊断是不一样的,没办法对应。
举个例子,比如西药诊断了是个SLE(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在中医可能这十个人诊断都不同,在中医的体系中这叫辩证,这十个人可能方子都会不太一样,所以如果按照FDA标准,让一个中医的方子对应西医的诊断,怎么可能对得上呢?
二 十分理解不同人对中医的不同态度
从过去文革时期到现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伪科学事物一直存在。但作为一个成年人,对这样的现状要有认知,更要持续修炼自己的思考力。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一书中描述了中国文革时期混沌的样子:用炉子炼钢;抓只大公鸡排队往身体里打鸡血;把铁管压扁,在管口装个刀片,以为就能造出超声波。
改革开放后,在这种无知土壤下,很多心术不正,求钱心切的人,变着法弄些神神叨叨的东西,坑蒙拐骗。
大千世界,谋财可耻,害命该死。很多中医抵制者,都是自己或家人在人生至暗时刻,深受其害。
真正的中医爱好者,大多久病,反复求西医无果,最后受益于中医,惊喜十足。那颗扑腾扑腾见到亲朋好友就想分享的心,也是一种不可抑制的真实存在。
好比你看了一本好书、吃了一家好吃馆子,如果自己私藏,做不到啊。
话说自己在脑力升级前,也是这样,所以姑且理解万岁吧,来日方长,大家脑力都还有提升空间。
三 中医有用,且还要辩证用
辩证其实并不难理解,用现代话讲就是定制服务。
真正难的是,在这个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找谁持续为你量身定制健康指南。
好在中医知识不是社科类,学起来和理财、管理知识很像。且中医的真正精髓是治未病,更强调有一颗关注自己的心,不要把自己搞的一身毛病才想起养生。
所以每个爱自己的人应该都能胜任。学会爱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也是智者的一种表现。
王小波在《生命科学与骗术》一文中讲到:我在匹兹堡大学的老师许倬云教授曾说,中国人先把科学当作洪水猛兽,后把它当作呼风唤雨的巫术,直到现在,多数学习科学的人还把它看成宗教来顶礼膜拜;而他自己终于体会到,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青蒿素就不说了,借中医药方启发,成功的西药不止它一个,相信随着科技发展,会进一步让中医文化找到它合理发光发热的位置,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知道了双盲测试,你就看穿了中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