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7月 初秋
油茶村的风里充满着人们丰收的喜悦。田里的稻子已经熟透了,黄灿灿的一片接着一片,密集的稻谷将稻杆压弯了腰。
李景平随手抓了一把,喂进了嘴里,细细地嚼着,脸上洋溢着笑容。一见人来上工,他立马热情地跟他们打着招呼。
李景平心里高兴地想着:今年上面给的生产人物一定会超额完成!
他忽然又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脸上有了些变化。
去年整个泠江县闹蝗灾,各个地方的收成都不太理想。他和堂弟李景春去社里开会,上级点名批评了他们油茶村。当时,他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他知道其他队上报的数字有猫腻,但又能怎么样,并不是没人和他打招呼,可李景平是个务实的人,自从他做了油茶村的支书兼队长以后,公家的事从不肯弄虚作假,当然了,他也不知道该任何弄虚作假。
他在会上作检讨,扭捏了半日,不知该说些什么,憋到最后,他就说了一句话:“今年我们再完成不了任务,我这个村支书就主动不干了!”
今年一开春,他组织人把队里的活化肥洒进了田里,又叫孩子们没事就去抓蚂蚱,按抓的量计工分,个人的鸡鸭小满之前也可以放田里去。这三项改变让油茶村的人完全摸不着头脑,但是李景平的心里明镜似的。
旭日小学放了假,周子先闲着也无事,于是一块跟着油茶村的人们抢收!
田里的打谷机声音,人们喊号子的声音,还有一大早老张打铜锣的声音,宣告着抢收的开始。
稻谷熟了之后,李景平又安排老张一个新差事——打铜锣。打铜锣主要是提醒人们到这个时候就不能再放鸡鸭出圈了,防止鸡鸭去田里糟蹋粮食,同时,也警醒像二流子这样的个别人家耍心眼的人往自己家里偷收公家的谷子 。
老张边打铜锣边大喊道:“收割季节,谷粒如金,各家各户,鸡鸭小心。”
一早一晚,老张的铜锣声从不缺席,像人们上工下工的号令一般。
孩子们在这个季节也是又乐又愁,乐的是不用每天去爬黄泥坳去学校,愁的是要下田割稻谷,也是要起早,而且割稻谷可比读书辛苦多了!
秋奶奶的腿伤已经好多了,不再依靠拐杖走路,她也要下田割稻谷挣工分。村民们劝她再多休息些时间,她不肯,说看着你们忙得热火朝天,我怎么好意思躲在家里偷懒。
周子先没有上课后,一直住在小乐家里。李景平没有安排他下田里干活,但是他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帮忙,人们都说读书人不如庄稼汉 ,周子先偏不信,他说古代读书人讲耕读,他也要耕读,他要上讲台能教书育人,下田里能割能打。
李景平很支持他的想法。
虽然秋奶奶的腿脚不便,但是手却是极为灵活,比村里的其他年轻妇女们干起活来都快!女人们都劝她慢些干,不要累着。她说累不着,看着这么好的稻子就感觉不到累了。
干的最慢的是周子先,他平日最少干活,城里出生的他,这些农活大多做不来。他镰刀挥得慢,割的稻杆散还落到处都是。人们看见了他,忍不住地发笑,说知识分子下田,干的不是活,是图个新鲜味道。
周子先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无奈又不好意思地跟着他们笑。小乐知道周子先的难堪,偷偷地告诉周子先怎么拿稻杆,拿多高,怎么割,割多高,怎么放,放多少一堆。周子先暗暗记到心里,但是速度还是慢,老让人甩在后头。
他看见远远超过他的小乐才知道,在田里,他不再是老师,而是一名学生。
不过,他看到刚来的两个知青的割稻速度,心里也放松了下来。
李景平过来了,他看见周子先一脸乏累,也乐着说:“子先啊!你是老师,学问高,用你擅长的助助大家的力气吧!”。
周子先满眼感激朝着李景平点头,干活不是他强项,论吟诗相信这里没人比他强。他将镰刀插在土里,站在田埂上,心里想:念首什么诗呢?
他抓了下后脑勺,看到眼前的场景,想到了一首白居易的诗。于是,他手插着腰,清了清嗓子,吟唱了起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拢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惠,左臂悬敞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那两个知青挥着镰刀说吟唱得好,而其他人听不懂周子先吟唱的诗,但听起来韵味十足,于是也跟着拍手叫好。
李景平听了这首《观刈麦》,脸色却不太好看,他知道这首诗要是传到某些人的耳朵里,后果难以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