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作者: 古诗新读 | 来源:发表于2019-05-08 08:21 被阅读1次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①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释

①楹:房屋的柱子。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他终于在潇水西冉溪畔购得一地,经过疏泉穿池,构亭筑屋,终于与农圃为邻住了下来,还自己经营了菜园,“甘为永州民”。并与一位身份较低的女子结合,生了女儿。《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当写于在这期间。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四野万籁无声,窗外亮如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环境非常寂静。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泉响”,“鸟喧”采用可通感的手法,从听觉角度来表达。“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边破晓。“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渊明、韦应物之超脱。

相关文章

  •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①遂...

  •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唐·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

  • 长情

    未言冬水尽 将语春风至 落英若无情 何有万年青

  • 上元至有感

    上元佳时节,锣鼓沸入眠。 人倚春风暖,秋至奈人寒。 都道年轮似,何有不同时。 莫言而立矣,只缘山水情。

  • 五绝丨杂感

    世情何所累,俗务不堪言。 期遂子平志,踪终五岳间。

  • 何倚

    人生悲欢几时休,何处情自留。 寻,寻,寻,最是心儿空留守。

  • 赴宴巴洛克

    我刚至, 有人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遂回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霎时,哗然。 去年,冬至。 ...

  • 积极主动05

    晚,阅文颇激动,思无与共。遂与同学言之,久未言,颇犹豫,思己本无所求,何所惧,遂为之。

  • 文化|文学审美:诗话

    白露至,秋渐浓。“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为何在时节变迁时会想起诗词?古人说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你的...

  • 高尚的人格,胜过苟且偷生的活着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耒,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功,言咏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ep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