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教育圈流传着一种理念——快乐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尤其受到很多家长的追捧。而业内以及网络上对“快乐教育”这一概念各有看法,支持与反对的声音都不绝于耳。在当今家长与学生倍感“卷”的教育背景之下,众多家长纷纷支持快乐教育,倡导支持学校教育向快乐教育调整,更有甚者,十分推崇快乐教育,并秉持快乐教育至上的观点,贬低当前的教育体制。
在这里,咱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快乐教育”。
说到快乐教育,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的理念出自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他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写道:“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由此,快乐教育的概念开始为人们所熟知。
我们可以看到,快乐教育是一种注重孩子身心健康、以快乐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快乐教育的内涵是强调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
可见,在本质上快乐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在实施过程中是一种教育方法。而在教育关系中,必然具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
有一部分家长在听到快乐教育时,更关注的是“快乐”二字,而忽视了“教育”二字。快乐教育中,教育是目的,快乐是形式,要想实现快乐教育的结果,实施教育者必须得先有理念和方法。我们都知道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父母如果想给孩子快乐教育,面对的现实是目前的国家教育体制,现行的学校教育形式,是一个严谨并经验证的完整体系,不可能随意地进行整体转变,对于这个现状我们必须适应。而家庭才是孩子成长最主要的环境,那么快乐教育的最主要的实施者必然是家长,也就是说实施快乐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家长自身。
既然主体责任在家长,那么家长为什么还会大声疾呼要实行快乐教育,向外求而不内观自察,倡导教育体制向“快乐教育”调整呢?我想,家长在认知上是有所偏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城思维
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表现出一种“卷”的状态,学生与家长都感受到升学的压力。尤其是家长,自身不是学校学习的参与者,压力无处释放,但又脱离不了“卷”的现实,当听到“快乐教育”概念时,似乎找到了最后一根稻草,人云亦云,不求甚解地认为“快乐教育”能让孩子快乐的学习,感到学习的快乐,于是极其推崇。家长希望能有这样一种教育方式,让孩子快乐,从而自己可以不再焦虑。如同有些家长对待辅导班一样,祈望通过外力能够释放孩子学习上的压力,实质上只是缓解了家长心底的焦虑而已。家长希望突破围城,看到“快乐教育”,似乎它是座理想之城,但实质它可能只是一座空中楼阁,一座家长心中仅凭想像构建的欠缺根基的空中楼阁。
二、片面推崇快乐
我们有些家长会说:“我就想让我的孩子快乐。”,也有时候会对孩子说:“有什么好难过的,高兴起来。”又或者“值得高兴的事情不是很多吗?”,“你就不能高兴一点吗?”
以上几句,如果您也曾这样表达过,有没有想过,我们到底是在表达什么?我们真的是让孩子高兴起来或感受快乐吗?再认真体会一下,是不是有让孩子逃避恐惧和痛苦的成分在呢?
贝姬·肯尼迪在《看见孩子》一书中提到“我们越是注重让孩子高兴、快乐,我们就越是容易让他们长大后成为焦虑的人。”
家长在看到快乐教育这个概念后,便迷恋上“快乐”,片面地追求快乐起来。岂不知我们希望孩子追求快乐是需要建立在调节压力的基础上的。我们在追求快乐的同时,需要能够感受负面的情绪,并能够加以调节,而不是对负面情绪除之而后快。
家长如果对快乐与负面情绪认知不够清晰的话,可能会像贝姬·肯尼迪所提到的一样“以快乐为目标会驱使我们代替孩子做事情,而不是锻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片面对快乐进行追求,从而也误解了快乐教育——认为快乐教育是以孩子的快乐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
面对孩子成绩有起伏的时候,家长也会有心理波动,也肯定快乐不起来,面对这样的心理,家长如果没有心理韧性,不能理性接受,只希望去找个辅导班来解决问题,回避了自己的沟通引领的技术,对孩子来说也不是一个好的示范。
家长越是追求快乐,就越需要家长具有驾驭的能量,有允许孩子不快乐的心,有引导孩子、培养孩子面对不快乐的技术与能力。
家长需要正确认知快乐!
三、对快乐教育内涵边界有误解
快乐教育不是没有规矩的教育。
虽然快乐教育注重孩子的自由探索和创造,但是也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例如,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时,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可选择的课程或活动,并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安排,让孩子在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自由探索和创造。
快乐教育并不是随便放任的教育。
尽管快乐教育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和自由探索,但是也需要家长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会走错。教育是有底线无上线的引导发展行为。例如,在孩子进行自由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避免孩子受到伤害或者迷失方向。
快乐教育不是放弃评价和反馈的教育。
尽管快乐教育强调孩子的快乐体验和自我探索,但是也需要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孩子改进和提升。例如,在孩子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参加某个活动后,可以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并且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方案,让孩子在快乐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所以,快乐教育并不是“什么都不教,顺其自然”的教育。快乐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做到主动学习,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而要做到这些,其实是需要家长们或者教育者有更高的教育修为的。
以上我们展现了一些家长对快乐教育理论的认知偏差。如果我们没有以上所提的片面认知,而且感觉快乐教育仍然是我想为孩子追求的。那么我们家长想要,那就要去学习,去研究,快乐教育有哪些教学方法,有哪些技术。家长不断成长,营造的家庭氛围越健康,为孩子成长提供的容器越大,涵育的能力就越强,孩子成长的可能性就越大。
为什么,在这里,我们只提家长(家庭)而不提学校的教师呢?
快乐教育,常常是较多幼儿阶段的孩子家长热衷追求的。幼儿阶段(学龄前)的孩子童言无忌,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所以没有对比的参考体系,家长的焦虑相对较轻。但是到了学龄阶段,家长就被裹挟入局了,被“卷”到不敢再单纯追求快乐,单纯追求快乐教育了,甚至有的家长开始向另一极端发展——告诉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可以说中小学的家长们逐步认识到快乐学习遭遇了困境,便开始慢慢妥协,不再一味追求快乐教育了。
其实笔者认为,中小学阶段孩子是完全有可能依旧享受快乐教育的“快乐”的。但是,如果想要让孩子在中小学阶段能够享受学习的“快乐”,快乐地学习,那么在孩子入学前即学龄前,家长的培养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毕竟孩子入学前主要的教育实施者是家长,学龄前如果能培养出孩子学习阅读兴趣,让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萌芽,体验过学习的快乐,那么这种自主探索的快乐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及推进的。如若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的六年时间,家长错过了孩子快乐教育的时机,把对孩子的关注点放在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安全、生理),而缺乏对孩子自我发展的关注。孩子的学习基础没有打好,不能祈望孩子一入学,单纯靠学校教育,凭借老师的技能短期内把孩子缺失六年的培养意识给弥补起来。您说呢?
快乐教育,家长想要,想给孩子,那么,家长就先要有,才能给。
大道至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