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天王迈克尔·杰克逊有最好的描述。他有最迷人的歌舞,而他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他的回答是,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管道,他是“上帝的乐器”,并不是他在创作音乐,而是音乐通过他这个管道流淌出来。
所以,重要的是保持管道的通畅。管道通畅了,才会有我向往的那种境界——让感觉在自己身上酣畅淋漓地流动。
这个管道是如何堵塞的呢?解释起来会比较复杂,在我目前的理解中,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一个是,感受是痛苦的,所以要堵塞;另一个是,感受是有罪的,所以不能让它在身心中流动。
这个管道怎么才能保持通畅呢?如果我们想帮助别人,尤其是父母想帮助孩子的话,那么答案比较简单——向斯蒂芬·吉利根老师学习,吉利根老师有一个形象的形容,他说,孩子有任何表达的时候,他会有一个节奏,譬如“啦,啦,啦”,那么父母可以回以同样的节奏“啦,啦,啦”,这种韵律的共鸣,会在父母与孩子间形成一个场,如此一来,感受不光是在孩子身上流动,更会在父母与孩子的这个关系场中流动。
吉利根的说法是一个形容,孩子很少会对父母说“啦,啦,啦”,而是,孩子在做任何表达时都有一个节奏,父母可以像二重奏一样应和一下孩子的节奏。比方说,孩子说“妈妈我好开心”,那么妈妈应和一下孩子的节奏,就会同样感到开心,如此一来,一种愉悦感就会在妈妈与孩子之间流动。
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一个很深的道理。我们的管道之所以能保持畅通,是因为我们发现这样子可以被别人接受;我们的管道之所以关闭,是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子别人不会接受。
不过,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这并非一定是别人做出了拒绝我们的行为,而可能仅仅是我们以为别人不会接受。
恶魔=需要被满足?
我们对需要有一种矛盾态度,这可以概括成两点:我有需要,需要有罪。
因为觉得需要有罪,我们会将自己的种种需要阉割掉。然而,需要、欲望与感受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只是简单地将需要阉割掉时,我们只是在心中筑了很多大坝,不让需要很好地流动。这样做时,需要其实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压抑,并且一定会通过种种方式进行表达,而这种表达还一定伴随着一种感触——这样做是有罪的。
一旦父母的需要处于严重压抑状态,那么父母既可能同样压抑孩子的需要,也可能会过度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同时又将“需要有罪”的感觉传递给孩子——“你的需要被满足了,所以你是有罪的”。结果,孩子真的会以有罪的方式追求需要的满足。
所以,我们必须学习疏通自己的管道。
忽视或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成为圣人以以满足他人的形式满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会成为绝缘体,无论如何,流动感都是值得的。难道,你愿意是一个绝缘体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