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稳的现状多好,有多少人有勇气挥别安稳的现状,去开启根本看不见的未来呢?
所有说走就走,所有一言不合就开干的人是值得钦佩的。他们能够告别现在有的一切,告别所有已经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告别所有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告别安稳圈,相信事在人为,事在“我”为,相信“我”才是那个最重要的人。
犹如蒲公英的种子,漂浮并不可怕,重点是到了哪里都能依靠自身站起来。

已经顺利博士毕业,身边的同门大多留在本实验室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还有一部分就业,小部分出国继续研究。一到毕业季,一阵忙乱和答辩过后,袭来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更大的挑战。
很愿意继续从事科研,很有趣。但是又对国内整个科研晋升体制充满恐惧和不解。每个年龄段每个时期都有它应该申请的各种基金和称号,没有基金没有研究经费,没有研究经费就会无法开展科研,进入恶性循环。随着年龄增长,又到了下一个称号和基金申请的节点,又开始一轮自虐。
其实挺惨的。所以这也是逼走部分想要从事科研,但最终选择了事业编制的硬性岗位的同学。所谓,面包才是硬道理。
可能我的选择会遭到大家的嬉笑,可能会成为大家眼中的愚蠢,可是五年前的选择失误,我用自己的努力来告诉自己并没有虚度。遇人不淑不应该把错误加载在自己身上,更不应该将后续的工作生活打上无比沉重的枷锁和烙印。都说搞科研的为了成果、为了名声、为了基金、为了称号。“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又怎么了?有多少真正做出能够造福社会和医疗的研究呢?见过了那么多称号一大串,说出来的话粗俗不堪,怼天怼地的,好似目空一切。也见过了那么多不专心科研,只以研究为跳板,开公司开企业,各处双聘的“牛人”。我想说,真正从气质从内到外能够配得上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医学研究,应该以救治性命的临床意义为目标,应该以慈悲为怀的内心为目标。然而现在只看重经济效益和名利双收,不扎扎实实埋头科研的教授们真是太多了。别看他们衣着光鲜,有时候只能对他们的言论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围笑,只希望此生不要再有交集。可是往往,中国科研的很多资源掌握在这群人手里,形成自私的学术圈,资源的保护性也是导致国内科研发展看似“自由”,实则“不自由”的现状。我国大力引进国外年轻人才,然而我所在科研机构里,刚回国的年轻人往往也被“老教授”们成群结队地“镇压”了,难以发展和施展本身的才华,所以那么多青年才俊回国了、销声匿迹了。如果想很好地发展,只能“抱大腿”。
大家都说,科研需要自由,这种自由是你能够为有意义的科学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得到支持,这种自由也是不必分心去获得权力和名号来证明自己来过人间,这种自由也是能够在鱼龙混杂的科研圈内能够有所得,能够有所爱,能够有所坚持下去。
既然为了科研的自由,为了看一眼自己热爱的世界,那么只能挥别现在实验室这陈腐的现状。带上自己的头脑和潜力,去往另一个地方去看,去学,去感受。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不受称号限制的科学家,我也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真正做出有意义研究的科学家,后者会让我觉得比身批各种“叉叉计划,叉叉学着”更对得起生命的意义。即使放弃看似成熟的硬件条件,但我知道我的脑子和能力才是更重要的硬件。是不是当我有这种勇气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一大半呢,祝自己好运。挥别不坚定的自己,挥别那些质疑和嘲讽的声音,内心早就做出了选择,何必再摇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