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90301
【原文】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白话】孔子说:“用麻作的冕,是符合礼的;现在戴丝作的冕,节省了人力,我顺从大家。臣拜君先在堂下而后升堂再拜,是符合礼的;现在升堂才拜,很骄慢。虽然有违于众,我还是先在堂下拜。”
【思考之一】如果不损害礼内在的价值,孔子“俭”跟“奢”会怎样抉择呢?为什么?
《论语正义》曰:“麻者,枲麻,织其皮以为布,而冕用之,故曰‘麻冕’。《白虎通》:‘此三代宗庙之冠也。冕所以用麻为之者,女工之始,视不忘本也。’盖以木为幹,而用布衣之,上玄下朱,取天地之色。”钱穆先生《论语新解》:“麻冕:古制绩麻为冕,其工细,故贵。纯:黑丝。以黑丝为冕,较用麻为俭。”“麻冕”是古时候比较正式场合佩戴的一种礼帽,通常是用麻作为材质,所以叫麻冕。到了孔子那个时代,人们改成用黑色的丝织成正式的礼帽。朱老夫子说“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相对来讲,用丝比用麻的手工要简易,省时省力,朱子还说,“俭,谓省约。”俭,就是节约、节省的意思。孔子生活的年代,大家都已经用丝织成的布来做冕。丝原比麻贵,但绩麻作冕,手工必须精细,非常麻烦,用丝来做,手工简易,因此比麻为俭。虽然在原料的制作上违背了古礼,但只是形式的不同,尊重古礼的实质还在,也没有什么其他弊端。所以孔子在这一件看起来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事情上的态度是“吾从众”,对于大众的这种改变,孔子的选择是跟从众人。
这里虽然点明了夫子从众的原因是“俭”,其实夫子选择从众的最重要原因和前提是:这样的改变,不能损害“礼”本身内在的价值。张居正解释说“大凡事之无害于义者,或可以随俗;如有害于义,断不可以苟从”。孔子在回答林放关于礼的根本时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里就包含了礼的一个抉择标准,就是在实际运用中,如果不损害礼内在的价值,在“俭”与“奢”之间抉择的话,孔子是会抉择简约的。因为礼最重要的价值是要传递出人与人内在的情义——也就是仁。外在形式的选择要服从内在情义的传递,同样在能传递出内在的价值前提下,相对简约的方式可以达成效果,当然就不需要繁复的礼仪了。
【思考之二】臣子见君主的时候,为什么在堂下先要礼拜?说明什么?在堂上拜又说明臣子什么心理?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拜下”,臣先在堂下稽首拜君,然后升堂再拜。阎若璩说“古者,臣与君行礼,再拜稽首于堂下,君辞之,然后升堂,复再拜稽首,故曰‘升成拜’。”钱穆先生《论语新解》里亦说“拜下:古制,臣与君行礼,皆在堂下再拜稽首,君辞之,又升而再拜稽首于堂上。后渐骄泰,即在堂上拜,不先拜于堂下”。这里是讲按照古礼制,臣子见君王的时候,在堂下先要礼拜,君主表示辞免,然后臣子升到堂上之后,再礼拜于君主;不能够直接走到堂上才礼拜,所以叫拜下。这种礼仪的核心重点传递的应该是君臣之间的情义,特别是要传递臣子对于君王的忠、恭敬。如果堂下不拜,直接走到堂上之后再拜,这就显得傲慢。
而到了夫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臣子都直接上堂才拜,也就是文中的“今拜乎上”。“拜上”展现出做臣子的什么心理状态呢?“泰也”。李炳南《论语讲要》引王肃注:“时臣骄泰,故于上拜”。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王纲没有了,诸侯争斗,君臣关系紊乱,朝堂上诸侯不敬天子,居家里儿女也不敬父母。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大家都不去尊礼而行了,臣子都显得非常傲慢,对待君主也不那么恭敬了。所以说“泰也”,“泰,骄慢也”,这种上堂再拜,展现出来的是骄傲、傲慢,是对君主的无礼。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即使我们现代人之间的交往,如果遇到一个我们十分恭敬的长者,一定是老远就会态度谦恭,问候行礼,决不会等到走到近前才行礼问候。如果遇到一个你内心不在意的人,往往是走到近前,不得已才勉强点头示意,甚至佯装看不见,故意擦肩而过。
孔子选择堂下拜是为了守住礼,如果人人都不遵守礼,长辈晚辈之间、上下级之间、团体和个人之间等等就都会乱套了,生活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我们能开心吗?守住了礼,也就守住了仁。他这样做有利于天下人,即使违背了众人之意,夫子也一定这样做。他一个人这样做了,哪怕天下人都笑话他,也能给大家一个警醒——我依然要坚持礼的原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