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淮南子》
老一辈总说互联网的发展摧毁了当代的写作,我是不大认同的。“优胜劣汰”是大自然不变法则,写作为何要一直被束缚在笔下?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各种平台的搭建,为什么一定要将改变看做威胁、蒙蔽双眼忽视机遇。
500 年前的西班牙,为何会兴盛一时,但终究衰弱?麻省理工学院的Simon Johnson、Daron Acemoglu 以及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James Robinson)等人,在他们的新文章《欧洲的兴起:大西洋贸易、制度转变与经济增长》对此做了深入研究,并提供大量经验证据。与英国相比,西班牙在大西洋贸易上不但比英国起步早,而且许多条件优于英国。也就是说,从客观条件看,如果工业革命能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也应该能在西班牙发生,但历史却让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而不在西班牙发生,剧情差强人意,为何会出现这一反转?西葡王室将工业革命的发展时机当做是对自己专职王权的威胁,对国家的发展契机视而不见,与中国当年的“闭关锁国”相比简直有过之而不及。以史明鉴自然是无碍的,笔者作为作品的输出主干、作品灵魂构造者,如何随时代“变”,是迎合大众审美还是另辟蹊径是笔者需要深思的症结。
我在写作过程中常有困惑。
提笔已经时隔两年,文字功底也是褪色不少。原本以为不会再写有关于自己记忆的影子,毕竟有些痛经历过应该没人喜欢自己用笔刻在某个网站上再添烦忧,然而有一种人还是耐不住心底的蠢蠢欲动,苦笑大概我就是有点受虐倾向。
长大一点开始感叹人生如戏,许多一直认为只有偶像剧才会出现的狗血,在现实中像先兆般预演。不要嫉妒作家们的平铺直叙却能直戳人心,其实对照生活的文字就是平平淡淡却五味杂陈;不要挑剔一个笔者的天马行空,因为全靠自己冥想的情节,要符合逻辑、人性、场景还要搭配适当的结局着实是个修筑巨基的大工程。一针见血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情节、模拟发生的场景、超强代入感,如何才能称得上信手拈来的王牌写作,如何费尽心思去琢磨大众口味才能不落潮流?
细想之下,众口难调。如何在大数据的洪潮之下,保证自己作品不落俗套,独树一帜?写作不是讨好谁,也不需故作谄媚,本就是随性而作。当兴趣染上铜钱味的时候,写作就开始变色了。如何保持自己写作的初心,不忘初衷?
其实不管是老一辈们主张的实体刊物,还是当代的形形色色的电子文本,只要都是传达的笔者所思所想便并无本质区别。佛曰:酒肉穿肠过。这句用在这里似乎并不妥当。终归,笔者想表达的、记录的东西如果能完整而不改变,那便是好的。
“变则思,思则进”,变的是世事百态,思的是写作初心,瞬息万变而不忘本则为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