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
我是个脱口秀演员。平时的工作是写段子和上台讲段子。所以就很自然的发现了用文字写出来好笑的段子,在台上用语言讲出来的时候就没那么好笑.【现象1】另外,在构思一个段子的时候,如果先把它写成文字,就会倾向于使用书面语言。在后来讲这个段子的时候也会显得文绉绉的【现象2】。
我还发现,我在使用通讯工具和人沟通的时候,更喜欢使用文字,而回避使用语言。比如更愿意打字,而不是面谈或者电话,或者语音【现象3】
总结问题
以上罗列的三个现象涉及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文字思维和语音思维是有区别的。现象三中可能还包含了沟通的勇气问题,这里不讨论。
分析问题
语言和文字都是一种信息的编码方式。太阳(文字)或者taiyang(发音)都可以让听众在脑子里绘制出一枚高温高热的火球3D动画。其实语言文字不仅仅能调用大脑的图形绘制模块,如果真的把每个人的人体想象成一具硬件,那么相应的语言和文字组成的指令片段,对这世界上所有的人体硬件都有着完全的访问权限,只要是对方听的懂的,只要你说或者写的方法得当,你就可以操纵任何一个人体做任何事情。简单的不必说了,复杂的有很多,FBI审问法,催眠术,NPL神经程序语言,以及各种销售或者诈骗的话术,都是通过文字和语言对受众的大脑进行直接影响。写到这里,都忍不住停下来仰视语言文字所能实现的巨大可能。
【梳理主要问题,缩小文章需要涉及的范围】
我这次想研究的是,语言和文字的区别到底有哪些
首先,从出现的顺序上看,语言的出现早于文字。不论是全人类还是个人。我们的祖先是先通过语言交流,然后才慢慢的开始使用文字的。文字的出现,大大扩展了人类对信息的支配,据说(《信息简史》),当书写的文明出现时,人们还不是很习惯书写中常常用到得的过去时态。用语言和别人交流时,通常只会用到现在时态,因为语言的对象绝不可能是不在场的人。而我们从幼年开始也是先学会说话,然后再开始认字。比起文字,语言在人类的大脑里是一种先入的信息组织方式,甚至可以说语言是较之文字更底层的编码形式,我们平时思考的时候,也是在脑子里对自己自言自语,而不是写字给脑子看。
而文字,其实是语言的一种编码。通过掌握语言,才能进一步学习文字。虽然有时候这个学习是同步的,不如小时候认字的时候,画着太阳的卡片上,会标志文字“太阳”,又要求朗读taiyang的发音,学习过程是同步的,但因为人类语言模块的发育要早于文字模块,所以语言对大脑的影响势必会大于文字。
【在“语言”方面发散一点点】
说到语言,自然会想到声音对思维的影响。声音是比语言更底层的信息组织形式,因为声音经常可以引发所谓的“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绪体验,因为语言无法描述比它更为底层的信息结构。比如音乐所能带来的情绪体验,完全无法用语言描述
再比如方言,我有时候会用方言来思考,这个时候的体会是,我的性格特点和用普通话思考时都稍显不同,因为我们使用不同的语言对应的是不同的听众对象和回忆片段。而我们的性格特点正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
有的人觉得用外语思维的时候自己更乐观积极,自己又变成了另一个人。因为你携带上了你获得外语信息来源的记忆,对很多人来说是英剧美剧,所以自然就乐观很多。
语言在使用时会配合肢体,表情,抑扬顿挫来加入情感的表达,甚至有研究者认为,这些非语言的部分传递了信息的70%,而语言只是传递了30%
【下面来说说文字】
文字较之语言来讲更高级,有时候需要被翻译成语言才能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刚学会认字的时候,看文章会忍不住读出来,帮助理解。但是阅读多了,文字到信息的转化能力会增强。我们集中注意看书时,一部分信息被翻译成文字,一部分直接变成了信息,被大脑直接处理。
文字携带的信息量不如语言。最最明显的是无法携带感情信息,所以文字需要借助标点符号来表达感情色彩,同样的文字,使用!或者?,就会表达完全不同的情感,哪怕用了标点也不能保证不产生歧义。
【总结】
这次尝试了下用大纲的方式来产生文章,对逻辑结构和内容量我比较满意。但其实问题是从我为什么会倾向于使用文字沟通开始的,后来写了1500个字都没有开始说这个问题。以后的文章要找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写文章的好处是梳理自己的思维,我写这篇文章的方法是先列出自己想说的问题(尽管最后没解决那个问题),然后和这个问题相关的信息都罗列出来(甚至还看了几眼写别人的文章),最后把这些罗列出来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就形成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还挺舒服的,版面也舒服。
【展望】
我会坚持写下去,把我对喜剧的理解,也好好的梳理出来,说不定将来可以开个关于喜剧的培训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