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祭奠那工人阶级曾经的浪漫

作者: 逐日free | 来源:发表于2015-11-18 20:56 被阅读1863次

    烟囱、起重机、铁轨、站台,伴着传来手风琴的悠扬和钢筋混凝土的钻机声,电影如同前苏联民歌的铿锵一般浩浩荡荡地展开。

    《钢的琴》确实大大超过了我的期望,原本以为仅仅是一部感人的剧情片,而出乎意料,这部电影从头到尾,从布景、摄影到色调,每一丝一毫都宣示着作者满满的工人情怀。总之,这是一部向工人阶级致敬的电影。

    节奏轻快,基调诙谐幽默,歌舞元素的巧妙应用让人可以边磕着瓜子儿边抖着脚看完全片。演员服饰,胶片色调,大量工业元素意象的应用,让电影很显年代感。主线剧情讲述着一位中年不顺,被妻子抛弃的父亲对女儿的深切父爱,实则讲述了曾经的工人阶级在城市改革开放以来,褪去了主人翁的光鲜色彩,在生活逆境中的挣扎和浪漫。再往俗一点地讲,就是讲一群再就业的屌丝下岗工人的家庭、工作、生活。

    布景和摄影是电影最大亮点

    个人最喜欢影片的一点就是电影布景和摄影,特别是各种工业元素意象的应用。截了一些我觉得特别精妙的瞬间来欣赏一下

    电影一开头就简单粗暴地给大家表现了这对夫妻的地位,左边的站台破败不堪,就好比陈桂林那破败的处境,右边顶棚尚好的站台对比着老婆光鲜的衣着,旁人一看就能猜到这对夫妻离婚的原因。

    这一幕也暗示着陈桂林这位典型工人子弟此时此刻的处境——钢厂破产,工人下岗,老实的工人生活窘迫,而老婆跟着卖假药的奸商跑了,这群曾经所谓的社会主义“领导阶级”一夜之间褪去了光鲜的外衣,尽管陈桂林们内心再看不起那些丧尽天良的奸商,但不可改变,也不得不承认,这已经是一个属于“先富起来的人”的时代了。说起来也有些讽刺。

    无论怎样,生活得继续。陈桂林拉扯了一些原来厂里吹拉弹唱的工人们组了个乐队,奔走于各大红白喜事。

    值得一说的是他们的乐器,萨克斯、小号、手风琴,跟我们常见的传统的葬礼乐队中唢呐、喇叭还不同,清一色的西洋乐器;同时跟我们常见的衣着燕尾服的西洋管弦乐队又不同,夹带着苏联风格的屌丝们曝露在工业荒地的小雨中,彰显了工人尴尬的地位——夹杂在农民和知识分子中间。

    典型的工业城市景象 典型的厂区宿舍楼 无数次出现的意象——烟囱

    没记错的话这是电影中的厂区电影院,小时候我也在这种电影院中看过无数部电影

    KTV喝醉了的工人们

    曾经工人是社会主义祖国最骄傲的职业和群体,陈桂林们的父辈们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自己的工厂,而怀着青春激情的陈桂林们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国家的“包袱”,而早已沦陷在生活中的他们,只有趁着醉意怀恋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一次造钢琴会议

    “造钢琴”,多么一个浪漫的梦想。最初陈桂林提出这个想法只是为了用这一架钢琴留住自己的女儿。当年的工友们早已沦陷在各自的生活中,似乎都过得不太如意,但当男主角提出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后,从设计图纸的汪工,到只会做饭的二姐夫,不约而同地选择撸起袖子开干

    锯钢筋 第一天开整


    仿佛当年的热情被点燃,如同退役的将士们重新被国家召唤。这一群中年怪蜀黍和怪阿姨开启了第二春。锯子,游标卡尺,天平、机床、模具,这些他们重新熟悉的东西又重新排上了用场,回到了虽然破败但是熟悉的钢厂里。

    最终陈桂林造出了钢的琴

    最终钢的琴完成了,但是男主角还是没能留住女儿。就像现实残酷得让人不得不承认,但是即使没能留住女儿又何妨呢?因为这架钢琴已经不仅仅是给女儿造的了,这是陈桂林们献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女儿的后爸

    最终陈桂林没能留住自己的女儿。就好比这辆停在破钢厂门口崭新的宝马,老厂在他的映衬下更显破败。又好比工人们的命运,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下,显得风雨飘摇,更何况是跟“先富起来的人”对比。

    家乡的故事

    电影故事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展开,而我则出生于一个四川的三线建设城市。我的家乡华蓥市曾经是著名的军工建设重地。江华厂(代号354)是我们当地最出名的军工厂之一,我的姑姑、姑爹、妈妈都是曾经是厂里的职工,父亲是工厂辖区派出所的民警。和所有的国营工厂一样,在我有记忆开始,厂子就已经陆陆续续破产了。

    当然现在除了我的姑姑还在厂里以外,其他的都已经下岗再就业了。几十年过去了,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大家处境都参差不齐,大多数工人随着厂区的搬迁,或者“下岗再就业”的所迫,早早就离开了家乡。曾经繁荣的庆华镇只剩下破败的厂房,还要被周边的农民时不时偷几块花岗石来砌猪圈。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江华厂吧”

    90年代国营工厂改革后,工人们陆陆续续下岗,厂区搬到了成都十陵镇,曾经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顿时人心惶惶。资产转制带来更尖锐的对立,最终以“暴动”的方式达到了高潮。在这一场变故中多少像陈桂林这样的工人丢失了生活,又有太多心怀不轨的人浑水摸鱼间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人”。或许就在今天,他们正还活跃在各种讲坛上,摇身一变成为“企业家”,兜售着自己的“成功学”。

    工人阶级?

    在江华厂的论坛里看到一位工人发出的疑问,他说他至今没有想明白,为什么父辈们付出心血,青春、激情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工厂,如今会成了这个样子?不过很遗憾,曾经的工人阶级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悠扬的风琴,前苏联的民歌,一身呢子大衣,油亮的皮鞋,中指食指间夹着香烟,这是曾经五六十年代工人阶级最辉煌的时候。那个时候,国营工厂里有着最优质的福利保障,最先进的文化,最优越的政治地位,那是工人最有激情的年代。

    那个时候工人,不仅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还创造着优秀的文化。直到现在,川大荷花池畔,还时不时有些退休老工人们拉着手风琴,谈着吉他,在夕阳下唱着当年的老歌。在这一点上,工人和农民是有着本质区别。(严格按照阶级划分,农民是应该被划分为小资产阶级,但由于我党靠农民运动起家,所以始终强调工农,工农,所以造成大多数人把两者混在一起)

    而现在,曾经所谓“统治阶级”的工人群体早已荡然不存。一方面受着农民的挤压(民工),一方面又向着知识分子分化(白领)

    富士康车间 星巴克的白领

    一夜之间,三四十年来形成庞大的工人群体和他们的文化就瓦解了。现在的工人要么如富士康里的打工仔,面对贫瘠的精神生活,日复一日地在流水线上,下班流落在厂区的各个网吧;要么又如CBD里西装革履的白领,端着星巴克,被叫做Peter,Linda。原来庞大的国营工厂的工人群体已经寥寥无几。

    随着时间,慢慢地,这段往事会被人们忘却,况且咱们本来就是一个很健忘的民族。就好比江华厂破败的厂房,又好比华蓥市除了几条路名,早已没有了三线工程的痕迹。

    工人们曾经的浪漫

    而《钢的琴》这部电影就试图记录下这些往事。不同于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建设厂(420厂)的地皮建起了高逼格的购物中心,留给观众无尽的叹息,《钢的琴》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现了工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即使工友们都分散沦落在各自生活的艰辛中,这种精神仍然得到了保留。我想了很久,到底应该用什么精神来形容它?最终恍然大悟,这就叫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鱼香牛排:这个片,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但是不敢再看。
        鱼香牛排:@逐日free 曾今辉煌无比的工人阶级,在那个年代,原有的社会价值观的崩塌,瞬间成为了整个社会最为迷茫的一群人,只有亲历过得人才知道其中的苦痛。
        逐日free: @鱼香牛排 黑色幽默啊,,改革开放后最没落的一群人,也是集体失语的一群人
      • 4e7f4a66066f:这是我在手机上看完的第一部电影,本想随便看看,结果就看完了
        逐日free:@UneeWang 我也是朋友推荐的,本来以为也就还行,结果大大超出预料啦
      • 小雨girl:喜欢
      • e1fbb095fb53:必须给博主作者点赞~~~
        逐日free:@DeanChopper thanks😋😋😋
      • bqYcHZ:写的真好
        逐日free:@打虎 谢谢 :wink:
      • 莫谈非语:满是儿时的记忆
        逐日free:@莫非王臣 对啊,,一去不复返的日子了
      • d105328ffba5:确实不错,歌也好,演员也好,故事也好,这就行了,什么特效,什么伪3D,去一边吧
        逐日free:@怎么还没富起来 导演满满的工业情怀,比那些只知道圈钱的电影高到哪里去了
      • 163b6cfe6e41:这部片子是少有的几部很不错的国产片,父爱如山,工人阶级的衰落,在这片老工业区那个时代背景下显得格外的耀眼。
        逐日free:@一思考就发笑 工人阶级的文化和精神也许永远就成为历史了。。。那个时候工人是工厂的主人,,现在的工人被打回原形了

      本文标题:钢的琴——祭奠那工人阶级曾经的浪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ll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