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幼儿通过游戏完善自我 【565】

幼儿通过游戏完善自我 【565】

作者: 李且慢 | 来源:发表于2022-04-13 09:45 被阅读0次

❤️家教源泉

在幼儿时期,家长们都明显感觉到,幼儿的自我中心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主要是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点,并不涉及道德品质中的自私,它与成人的以“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不是一回事。

在教育过程中,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逐渐理解别人的想法、观点,就能克服认知上的“自我中心”。

皮亚杰认为,让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是克服幼儿自我中心的最好办法,而集体游戏效果更佳。

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必须在克服自我中心的过程中让儿童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即是人成长为人类社会一员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由生理性、心理性水平的行为发展到社会水平的行为(如交往行为,对集体的态度、社会规范等),尤其要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等。

游戏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儿童生来就是爱玩的,游戏就是儿童活动的本身。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游戏之所以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和游戏本身的性质和它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第一、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活动。游戏是在假想和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形式。

第二、游戏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形式。

首先,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儿童担任游戏中某一角色的任务,必须努力去完成,他的动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积极性,身体的运动器官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其次,在游戏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个性品质也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许多研究证明,儿童游戏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倾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这是解决冲突、合作及其他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

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爱玩、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游戏也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在正确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身心将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如此说来,幼儿期的孩子主要活动就是做游戏,幼儿的所谓学习、智力开发、各种能力的训练等都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的规律,一定要尊重这样的规律。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第一要体现出他们不同的社会角色倾向,第二要在游戏中明晰自己的性别。

1.明确角色(角色确认)

幼儿的游戏能力反映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水平。

幼儿时期孩子的游戏场所有很多,比如幼儿园、公共场所、幼儿家里等。无论在哪里,幼儿的游戏形式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这六种类型分别反映了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各阶段的主要性质及其顺序。

1.无所事事游戏

这是社会化程度最低的一种游戏,儿童并未参加游戏,只是注视着偶尔引起兴趣的事情。

2.单独游戏

这仍是社会化程度很低的游戏。其表现是儿童独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没有任何与其他儿童共同活动的意识。

3.旁观游戏

幼儿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观看其他孩子的游戏,在观看过程中,还会与正在游戏的儿童谈话,等等,但不参加游戏,只是关注游戏而已。与单独游戏相比,这种游戏的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

4.平行游戏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同时玩同样的玩具,方式相似,距离相近,也能意识到彼此的存在,但他们彼此并不交谈,也不交换玩具,各玩各的。在平行游戏中,幼儿既无共同的目的,也无合作意识。

5.联合游戏

这种游戏的社会化程度与平行游戏相比又有所提高。幼儿共同参加一项游戏并彼此交谈,但他们并没有分工,也没有具体的共同的目的。这种联合只是表面化的联合,没有真正内容的联合。

6.合作游戏

这是一种社会化水平较高的游戏,几个孩子一起进行游戏,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儿童目标很明确,能够按照自己的角色去完成既定的任务。

角色的确认和明晰主要体现在合作游戏中,在合作游戏的过程中,孩子通过游戏中的角色分工往往就会体现出孩子未来的社会角色倾向。

比如,有的孩子在游戏中总是喜欢充当主角,也很有号召力,他总是在游戏中自觉不自觉地就提出玩什么、怎么玩等规则或方案,其他小朋友还都愿意听他的,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很可能就是个具有领导才能的人。

再比如,有的孩子在游戏中总是心甘情愿听从别人的指挥,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一个跟随者,或者当秘书,或者当副职等,是团队里很好的合作伙伴,领导的支持者。

还有一种孩子在游戏中总是起破坏作用,不是把积木推到,就是爱提不同意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有可能是科学家,有可能是发明家,勇于推翻旧的,建立新的,在工作中也勇于创新。

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预示作用,预示着未来他有这方面的发展倾向,有成为这样角色人物的可能。

但是,孩子们在最初介入游戏的时候其实心理和需求都非常简单,就是寻求快乐,在玩的过程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然后慢慢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角色等,最后逐渐适应、逐渐发展。

有的家长自己不喜欢某种角色,当他看到自己的孩子处于那种角色时心里就不接受,就会干涉或制止。

比如,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总是被别的孩子叫来叫去,心里不好受,认为是被欺负。其实,这时候这个家长就不是站在孩子游戏心态的角度来看孩子玩游戏,会影响孩子的快乐,孩子的游戏只注重过程是否快乐,不注重结果如何。

对于幼儿来说,爱玩的天性决定了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在游戏中他们是最快乐的。

而家长对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实际生活与游戏这两种重要途径,生活中的现象是最容易被感知和接受的,而游戏则是幼儿最形象的对现实生活的模拟。

丰富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接受教育的最好课堂。通过参与游戏不仅有利于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勤动手、勤思考的习惯,以此学会一些生活的基本常识,懂得一些简单的道理,同时,幼儿的感知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游戏中也将得到极大地锻炼与提高。

还有一种大家最常见的幼儿游戏,就是由幼儿模仿成年人的角色,扮演成年人的游戏。

比如,在游戏中,幼儿们分成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妈妈”,有的扮演“爸爸”,有的扮演“弟弟”,有的扮演“姐姐”等。在游戏中大家分工合作,各有不同的职能,营造出了不同的场景。

比如“爸爸”送小朋友去上幼儿园;“妈妈”在家洗衣、做饭,照顾“爷爷”和“奶奶”;“小弟弟”生病了,“妈妈”带他去看医生……

幼儿们在这个游戏中将各自的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一招一式俨然与实际生活中的大人无二。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们能够了解到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职责,深刻地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深爱之情,同时,也能让他们懂得作为子女需要孝敬父母,正确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往的意愿,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互相分享也是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离不开幼儿的相互合作,因此,在此阶段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游戏对于深化幼儿对合作的认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大家都知道“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进行这样的游戏时,就可以对孩子们提出相应的要求。

比如,在游戏前让他们自行协调好谁当“小鸡”,谁当“鸡妈妈”,谁扮演“老鹰”,并且告诉他们在游戏中要相互配合,互相帮助,从而保证“老鹰”抓不到“小鸡”。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们很好地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相互合作,约束了自己的行为,游戏进行得十分顺利。

又如,在进行接力赛的游戏中,有的小朋友不明白为什么要快速接棒,抓紧时间赛跑。这时就可以对他们进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这样,孩子们明白了自己的活动目的,同时也理解了团队的重要性和合作与竞争的意义。

因此,家长们或者幼儿园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和机会,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合作意识的教育,积极引导幼儿体会合作成功的快感,并及时对幼儿的合作行为给予肯定和赞许,从而让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自愿与他人合作。

总之,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成人一定要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本着为了幼儿们快乐、健康成长的理念,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幼教观念,从而探索出新的、富有活力的,又适合幼儿的游戏,让幼儿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角色体验和确认。

2.明晰性别(性别确认)

在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慢慢明晰自己的性别。

过去时代,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多,男孩女孩都有,兄弟姐妹多,在玩耍和生活过程中自然就分清了性别。

比如说,打柴担水的活,由男孩来做,洗碗洗菜的活由女孩来做,哥哥的衣服小了弟弟来穿,姐姐的衣服小了妹妹来穿。这些事很自然地就把孩子们分成了男女,孩子们也自然就知道了自己的性别。但是现在的孩子太多是独生子,没有这些区分的过程,对自己的性别很容易模糊。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同性恋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人数逐年攀升,总数位居世界前列。

所谓同性恋倾向,就是两个男孩或两个女孩处朋友,有性行为的叫同性恋者,无性行为的就叫有同性恋倾向者。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当然有多种原因,其中不可排除的原因就是与幼儿期游戏活动中的性别认同有关。

所以这些一定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更不要故意人为地混淆性别,那样做就是家长的极度自私,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甚至无法弥补。

所以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尤其在幼儿园,老师在设计游戏时一定要考虑这些性别分工的问题,让孩子在游戏中自然有了性别的认同。

❤️家教提示

大量研究表明,游戏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适宜生态,儿童在游戏中生活、学习和成长。因此,让孩子有时间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是增强其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心智补品,有利于促进其脑部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有人把游戏当作解决儿童问题的灵丹妙药,也有人把游戏看作是由儿童过渡到成人式工作的一种行为。

种种研究表明,利用游戏策略是解决儿童问题的重要途径,尤其幼儿期对自我的确认,游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游戏是一种自主自愿的、快乐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幼儿在游戏中就可以随心所欲、任意发挥,幼儿园的老师在组织孩子游戏时可以对游戏进行选择和引导,对游戏空间、玩具和游戏材料进行设计,幼儿的行为也要受一定的游戏规则的限制。

家长在家庭中让孩子们游戏时也可以适当讲明规则,因为尽管游戏时有了一定的约束,但游戏的吸引力会使幼儿自觉自愿地遵守这些规则,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坚持性、自觉性等,这样在游戏中就能更加清楚地界定自我,完善自我。

【游戏建议】

1.家长或幼儿园老师要鼓励幼儿多参加各种游戏,多与同龄伙伴交往。

家长在引导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必须放弃“自我中心”,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关心理解他人的心情,学会自我控制、宽容忍让,调整自己的言行,否则,就没有小伙伴和自己玩了。这样,幼儿在游戏中重新认识、评价自己,自我意识也正是借助于游戏中的一次次误会、争吵、和好、共享而得到不断改进的。

2.让幼儿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无论孩子在游戏中对或错、进步或退步,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做出反思,从而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3.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

每个孩子对自己的看法都来源于他人的评价,尤其是父母的评价。成人对幼儿的评价要有分寸,尽量少用“最”字,以免让幼儿产生自满或自卑心理,批评和表扬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而不是笼统地对人,要让孩子通过具体的反思加以改进。经常指责幼儿“很懒”“很笨”,只能使幼儿逐步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

4.提高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是衡量自我意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尺。通常来讲,自制力是指人能够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自制力一方面表现为能够激励自己去做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能够抑制那些不正确的愿望、动机、行为和消极情绪等。

由于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其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还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言行,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冲动性。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争一本书、一个玩具,两个幼儿情绪会非常激动,大吵大闹,动手抢夺,互不相让,直到老师或家长出面解决为止。

一些幼儿在幼儿园上课时随便说话,摆弄东西,排队时前后拥挤、跑出队伍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自制力属于意志的范畴,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和锻炼。

有专家认为,儿童最大的自制力来自于游戏之中。游戏促使幼儿自愿遵守规则,并按照游戏要求来调节游戏规则与他当下的冲动或愿望之间的矛盾。

这种遵守与执行规则的行为是由内部动机驱动的,而不是来自于外部的要求、命令与奖赏。所以,利用规则游戏和角色游戏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

幼儿期的游戏能力对照

年龄【3~4岁】游戏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

2.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

3.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

4.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年龄【4~5岁】游戏目标

1.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

2.知道自己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并对此感到满意。

3.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依赖别人。

4.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

年龄【5~6岁】游戏目标

1.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

2.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愿意学。

4.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

5.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

❤️家教箴言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任何形式的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经过数年的研究与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理性的服从等这些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的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幼儿通过游戏完善自我 【56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no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