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说说我的家乡酒文化。
山东自始被冠以“热情、好客”的标签,喝酒全国有名,当然,这是统论,个别地方的人喝酒可能比山东人还猛。但从普遍性上说,山东人喝酒很厉害,也很讲究。
一
我的家乡是鲁西南的小山村,闭塞的居住环境造就了人们从古至今按家族聚居生活的习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即使千年,还略留些影子。在家乡,一场正式的宴席,落座讲究,上菜倒酒细节繁缛,很有特色。
和大多数地方一样,面朝门的地方为正座,居长者或客人坐,两边为陪,依次x陪,xx陪,xxx陪,xxxx陪……背对门的位置通常留给年幼者,负责上菜,倒酒,敬酒、嗨场、让菜等,类似于总调度。这个位置的人很关键,他不仅关系着整个饭桌的吃喝,还关系着饭桌的气氛,需能言善谈、风趣幽默、脑袋机灵的人担当之。
席面根据主家能力,可“二八”席、“三八”席、“四八”席不等,即16菜、24菜、32菜。此席多见于喜宴。但早些年间,多数人家并不富裕,连“一八”席面都很难办到,随着人们日子变好,又多流行“十菜”席,即一桌十个菜,一桌十个人,寓意天地人和,十全十美,而今,这样的席面文化也延续下来,一般家乡的人们过年过节都做十个菜左右,寓意来年十全十美,家人团圆,美满幸福。
相比于喜宴,丧宴就显得“寒酸”得多了。自丧葬从简政策实施以来,一碗菜,一个馍,就成为了丧宴主态。不过以前也是很奢侈,喜酒的多少与好坏,关系着主家的面子和声誉,我很赞同这样的改革,从简丧葬仪式,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铺张浪费的改革。
二
开席始,喜宴自然比丧宴热闹。
靠门落座者,我们俗称“把前席”,你看吧,整个饭桌就属于他了。倒酒、劝酒、说笑、让菜,把一桌子人逗得哈哈大笑,在旁的主家一定心里乐开了花,为今天选对了“把前席”的人而高兴。
起初,先来十二个酒,即“全年酒”,随后,各位陪主依次带酒,一圈下来,一斤下肚,你以为到此完了?其实是刚开始,如果是婚宴,最重要的环节当然是主家敬酒,新郎、新娘敬六杯或八杯,寓意祝你六六大顺、四季发财;新郎的父母、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依次登场,把持得住还好,把持不住,我估计你怎么出的门都不知道。
所以,有经验的酒场“老肴”,前半场会以各种理由推脱喝酒,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多吃菜,实在面子上过不去了,就象征性地抿一抿,等到了主家敬酒的时候,才开始喝,既给了主家面子,到最后还能喝个正好,舒舒服服地回家。
丧宴一般就是一人一碗酒,喝完拉倒,还想喝的话就自己顾自己,本着不给主家添麻烦的原则,一般丧宴上的人们很自觉,喝完就散,从不像喜宴上一样拖拖拉拉。
跟家里人的聚餐可就随意多了,但是举杯共庆,团圆酒,全家福等类似的酒是必须喝的,这口酒里蕴含着对老人的祝福,对未来的期盼,对自己的鼓励。
三
这些年来,走过了很多地方,也见识了很多酒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论是鲁西南的宴席酒文化,还是鲁中地区的“三二一”酒文化(即第一杯三口喝,第二杯两口喝,第三杯一口喝,不蒙继续喝),都折射着人们对朋友的热情,对客人的尊重,和对内心的抒发。
不管你是喝开心酒还是闷酒,不管是南来的米酒客,还是东北的霸气客,山东人总能陪好,这是一种习俗,更是孔孟之乡的礼仪待客之道。
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对酒也不像以前那样“往死了”喝了,这是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意识提高,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关心,我们不提倡过度饮酒,高兴时小酌几杯,伤心时自斟几杯都行,适量,才是最舒服的。
但无论如何,老祖宗留下的酒文化不能丢,酒亦少喝,文化需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