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鸡中学 高二29班 杨梓萌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是王熙凤的人物判词,在这首词中,王熙凤作为此篇小说中“反派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已被作者点明。这首判词的配画,更是饱含丰富的隐晦寓意:一只雌凤栖息在冰山上。王熙凤,一位手段狠厉却充满政治智慧的贾府大管家,在贾府濒临颓败之际接手大任,却终无法力挽狂澜,到头来贾府“忽喇喇如大厦倾”,而我们这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也“反送了卿卿性命”。
纵使凤姐在小说中是位“反派人物”,但凤姐是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人物,记得三毛在书中提到“我看《红楼梦》,小时候喜欢林黛玉,长大后喜欢王熙凤。王熙凤的泼辣,心计都有种更贴近现实的人间气息。”这也是我写王熙凤的原因,很多人在谈及《红楼梦》时,总离不开一个字“美”。的确,呷茶赏花,吟诗温酒的生话;尽态极妍,风流袅娜的美人;清丽动人,华丽大气的景色都美的不似人间颜色,好似天上的彩云,纵使色泽艳丽、清雅者尽有之,可终是虚无缥缈之物。但王熙凤的存在,就好像有一只手,竟天上的彩云都一齐压向地面,充满了更多烟火气。她出场时“恍若神仙妃子”的装束和“放诞无礼”的狂言轻语;他面对贾母、王夫人、探春时的八面玲珑,伏低做小;他收拾“情敌”时的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她“脚踏门槛剔牙”,频频“爆粗口”的市井小民气息,都充满了真实性,凤姐是让这本小说“还了俗”的重要角色之一,这大概就是王熙凤此人在书中,中流砥柱的美学价值。
其次,凤姐在这部小说中所展示出的女政治家形象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情节构建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曾看过一篇王熙凤的人物评说,文中提到王熙凤很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你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他在理政期间,从未称帝,你说王熙凤是破坏宝黛二人的最大推手,可她想做的也不过是维系贾府这种四分五裂的大厦。她心狠手辣,精明强干,能说会道,面对贾府的最高掌权者——贾母,他百般讨好,曲意逢迎,面对下人又严厉狠毒,就连她为了将权力抓在手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其实都情有可原。她代表的是那个时代中千千万万想要拼尽全力在清朝末日长歌下抓住权利,抓住金钱的“凤姐们”。所以我想在很多人走进这部小说时,都会在凤姐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通过凤姐的一生,有幸窥得人生真正的追求。
除了以上谈到的王熙凤的性格和接地气除了以上谈到的王熙凤的性格和“接地气”,王熙凤,还有一点让我对他始王熙凤,还有一点让我对他始终“独爱之如一”,那就是“悲剧性”。
我总觉得王熙凤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在贾府中的站位,如同慈禧之于清朝,她们都是女人,都背负着异常沉重的历史巨担,都承受了许多骂名,我记得曾经在医一本关于慈禧中的人物评说中看到过这样的描述:“在垂帘听政的日子里,清晨五六点钟,有时甚至是四点,慈禧机起床收整上朝,唯恐王公大臣说闲话,27岁的慈禧,想为大清朝守住江山。”用德龄公主回忆的话来表述:“宫中那些年,我所见之没有一个是快乐的,其中最不快乐,的是太后。”而即使已经寓居颐和园,慈禧手里依然紧握着大清的缰绳,守业,举步维艰。凤姐,又何尝不是处于这种境地呢?她为贾府付出了半生的心血,却还是无发改变兵败如山倒的事实。这样倾尽心力却落寞收场的结局,总有种“末日英雄式”的悲壮。
很多红学家都喜欢分析凤姐悲剧命运的原因,但我认为并没有必要。凤姐在铁槛寺中与尼姑的对话,我认为是这个人物最好的诠释,也是我最欣赏她的地方:“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看,凤姐对自己的报应都毫不在意,为什么我们要分析原因呢?我们已经知道了凤姐这个人物对命运的态度,不就够了吗?
活在这人世间,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曾心狠手辣,也曾草菅人命,不畏惧因果,亦坦然面对报应,不来,我幸,来之,我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