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绘画已经有一段时间,慢慢感觉到自己在想法、技艺上的进步和日渐成熟。
发某书也有一个半月,从最初的0赞到后来2-3个赞,再到几十赞,短暂爆发过百赞、千赞,现在基本稳定在几十赞。
这个过程中除了一直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也在思考如何突破。
这个“突破”,指的不是某些细微的改进,而是整体层级的跨越。
比如目前经历过两个“突破”:
第一个突破:从技术到整体
很多新人包括大神,很容易掉进“纯技术”的陷阱,就是为了炫技而炫技,把画面做得极其复杂、深刻,但却忘了整体画面才是初心和本质,所有技术都是为了画面的呈现。
所以一直留意的一点,就是不要钻到技术里去,而是一开始就构思好整体画面的创意和效果,尤其是独特的创意+技术的支持,可以让画面脱颖而出。
写作同样如此,所有的写作技巧都是为了文章立意而服务,好的作品从不炫技,而是如其所是。
第二个突破:从颜值到情绪
画面好看,有颜值,固然可以在某书上吸引一波流量,但好看的画面多了去了,看多了也就厌倦了。
况且,过于美的画面,会让人有一种距离感的仰视,通常大家就是感叹一句:哇好美啊!然后点个赞就离开了,不会有留言讨论的冲动——因为没有参与感。
就好像很多人的文笔非常优美,用词非常考究,然而无法让读者共鸣。大家也只能赞美一句:写得好美啊!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后来,我是在偶然爆掉的一个画面中得到了启发,坦白说,那个画面并不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看的,但它就是爆了。
我从粉丝的留言中看出了一些端倪:
好治愈啊!
看了烦躁的心情就安静下来了。
看着好舒服啊,感觉好安静……
观者从这幅画面中获得了什么?
并不仅仅是颜值的视觉冲击,而是氛围感的心灵疗愈。
也就是说,无论是文章还是绘画,一副好作品,不仅要惊艳眼睛,更要惊扰心灵。
还有第三个突破:从故事到产品
这是我正在思考的一个方向,画面发多了,我发现它们的意义很有限——观者也就是看看,最多收藏临摹一下;存活时间也很有限,数据好的大概能存活几天,数据差的基本一两个小时就沉入到信息的海洋中,踪迹全无了。
这让我思考如何提升和延长他们的意义。
其中一个方向是讲故事,比如可以做成疗愈绘本;或者干脆产品化,比如台历,手账,文创,让它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
而对于写作,尤其是写某号、写某书,情况都差不多,意义都很短浅。
要考虑长期意义,就要考虑系统、深入的价值,比如出书,做课,提供深度解决方案等等。
这些我正在思考。相信可以一边做一边往前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