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去幼儿园有两条小路,这两条小路都是穿过一片错综复杂的民房,有时候感觉走迷宫一样。
路线1经常走,路线2是偶然开发出来的。
我发现一个问题:在走路线2的时候总感觉路程短,但时间长很多。
我测量了一下两条路的时间,送孩子走的路线2,用时04:48.99(第一次测)和05:01.27(第二次测)。接孩子回来走的路线1,用时04:10.91(第一次测)和04:26.49(第二次测)。平均来看路线2用时295.13秒,路线1用时258.7秒,路线2比路线1多用时36.43秒。
如果不考虑接送时间的影响,蹬车的力度、速度,以及路途拥挤和地面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测试次数不多,从用时上来看,虽然相差不大,但也可以说是路线2稍长点。
但为什么感觉却相差那么大呢?
当然,主观感觉因人而异,不能作为衡量的依据,但我还是觉得应该有普遍性。
简单地理了一下我的感受:
1)路线2实际路程长,但感觉短;
2)路程上感觉短,但用时上感觉长。
为什么会这样?
我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认为也不奇怪,原因有2:
1)因为路线2不常走,路线有点偏斜向幼儿园位置,有种捷径的感觉,所以会认为路程短一些;
2)因为是不熟悉的路,路两边的空间情况有种陌生感,这样就感觉时间比较长。
说有普遍性,是因为,当我们做着重复或者单调的闭上眼也能完成的事情时,我们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不要说无聊混时间感觉好长,你需要回过头想一个月、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不知道你是否会感觉时间过的好快?
当我面对陌生的人或事时,会感到很兴奋,自己在这样的事情中,将时间人为的拉长了。
空间是不会变的,它不会因人而不同。
在不变的空间之外,应该有一种感念空间,否则无法解释路程长的路线2反而感觉短,或者同一个旅游景点,有些人半天就觉得太小了没什么玩的,有些人觉得好大,一天都不够。
时间也是不会变的,它也不会因人而异。
同样地,在不变的时间之外,还应该有一个感念时间。
犹如同样的一件事,你喜欢做,就不会觉得累,他不喜欢的事情,就会痛苦不堪。
我尝试着频繁地来体现这种感念空间和时间,而且我认为它们只能通过变化的活动来改变,读书都不可以。
如果创造一个感念系数来表示,那么,它会是这样的:
1)当你面对变化的时候,无论你讨厌或兴奋,你会感觉过得丰富充分,这时的感念系数>1;
2)当你习以为常的时候,无论你接收或拒绝,你不会有兴奋或痛苦,姑且认为这时的感念系数=1;
3)当你感到枯燥单调的时候,一段时间甚至是多念后,你一定会感觉浪费生命,或许可认为这时的感念系数<1。
我们都怕“死于25,葬于75”。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说:废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闲着。
深以为然,闲着是一种静态,废掉说明生命在感念中被缩短了。
但生命是可以被拉长的,用变化和拥抱变化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