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理解的“读”与“写”

我理解的“读”与“写”

作者: 椰子姑娘hjy | 来源:发表于2023-04-26 21:03 被阅读0次

    我理解的“读”——

    杨绛先生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小时候读到这句话,不以为意,现在长大了,才知道这句话说的是什么——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就好像,人和书的相遇,也需要缘分。就拿我与《了凡四训》这本书来说,2016年读了个开头,2019年又读了几个片段,直到2022年才读完,六年的时间,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在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引起共鸣,这才算读懂一本书。

    以前,跟着叙事者团队共读《苏东坡传》《南渡北归》,读不懂,读不进去,读着读着就走神了。那时候很慌张,后来才明白其实没关系的,只是缘分不到。当我再经历一些故事,自然就读得通了。

    书读得多了,我自己会感受到我的与众不同——会比同龄人想得多,做得多,并且兴趣爱好不太一样;别人也会感觉我和她们不一样——朋友们觉得我思维奇特,像个“火星人”,我的老师们觉得我孺子可教,给我更多的指导。当然,与众不同的同时,孤独会随之而来——看着同龄人恣意潇洒又狂欢,我的内心当然会觉得孤独。不过,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依然会选择和书做朋友——向内求——我适合,我喜欢,我可以。

    读了一些书,出去旅行也会涌现不一样的感受。前段时间到南京鸡鸣寺看樱花,站在阶前,我看着摩肩接踵匆匆而过的游人,听她们互相抱怨人多寺小的悔声,感慨世事变迁、繁华盛世的时候,耳边传来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循声望去,是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小姐姐,然后我就笑了,她也笑了。你瞧,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我们并不孤独——读书会让我们有心意相通的时候。

    当然,从内而外地修行,改变的不只是自己,也会影响别人。开学初我们学校举办了一场教师学习培训,刘艳珍老师为我们带来《致送月亮的你》,在我和刘老师的互动过程中,坐在我身边的王冠萍老师感受到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又或许是她和书的缘分到了,王老师当机立断,一连买了三本书,一本放在车上,下班后在车上看二十分钟再回家;一本放在床头,陪女儿入睡的时候读;一本放在办公室,得了空就读一读。办公室的读书气氛经过王老师的烘托,浓郁了很多,很快,李老师,高老师,刘老师,杨老师,胡老师也捡起读书的兴趣,我们一起在办公室讨论书,别提多么美好。

    我们班的教室里更是如此。2021年秋天,新生入学时,整个班级里孩童的灵气零零星星,于是我号召家长给孩子买书,每天带孩子读书。如今已经快两年了,除教材要求的《快乐读书吧》和各种杂志以外,我们还一起读了《小巴掌童话》《吃黑夜的大象》《父与子》《成语故事》......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孩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有几位家长给我说孩子每天晚上必须先读书再睡觉,令我感动不已。从数学老师每每感慨全班都呆到音乐老师感叹这个班的氛围有点不一样,令我为之雀跃。

    有时候静静回想,这些年我好像读了很多书,又感觉没读什么。这时候我的脑海就会蹦出《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说的那句:“不坏,不坏,忘的真快。”其实,我们都知道,那些走过的路、读过的书,早已刻进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血脉,体现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中。我特别喜欢曾国藩先生说的:“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还有三毛的那句:“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像叶嘉莹先生,像董卿,像王老师、范老师,我当然希望自己也能通过读书让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理解的“写”——

    读书也并不是眼睛看一看那么单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觉得读的过程大多是在“学”,而写的过程促进我们“思”。所以,读过之后,一定要有所记录,有所整理,有所输出,这样才会深度拥有一本书,在一次又一次的沉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只是,读写是一个脑力劳动过程,需要意志的参与,需要他律的支撑。感谢叙事者团队和学校拾光读写坊团队的带领,自2020年4月22日加入半程小学拾光读写坊读写团队,我读了约30本书,写了19篇读后感,写了39篇教育随笔、31篇教育叙事、42篇生活碎笔,粗略计算16万字。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是这些东西让我觉得踏实、满足,没有虚度年华。

    最令我感动的是,带领学生一起写日记这件事给学生带来的变化。2020-2021年我带五年级的学生写了一年的日记,在这一年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学生的语言思维在提升——以前落下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因为有了文字的加持,她们慢慢改变了以往野蛮生长的轨迹,开启了智慧文明成长的生涯。

    读书,这个古老又新鲜的话题,一直贯穿人类文明的延续。有时候我会想这一生匆匆,何不娱乐至上,恣意为王?但转念一想,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教师,就注定选择与圣贤一道,与读书一道。岁月奔驰,一转眼,拾光要迎来三周岁的生日了,我没有王维审老师壮士断腕的慷慨,也没有范敬祥老师热血沸腾的激情,更不知道自己能做出点什么,但我还是学着他们的样子,选择义无反顾地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又是一年春好处,愿我们读尽案头几卷书,莫卷人生卷诗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理解的“读”与“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tb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