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边跑步边听完了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本很多职场管理人推荐的企业管理宝藏。
其实,我很早就已经读完了这本书,再次听一遍专业书评听书版本,依然耳目一新,好似重新学习了一遍。
作者是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杨百翰大学博士。
该书以“七个习惯”为主题框架,创新精神促进前六个习惯的完善,身心修炼是关键的内容。
书中强调,高效能人士中的七个习惯是整体,它们相辅相成。个人要确立目标,进行个人修炼,并由依赖转向独立,从而实现“个人成功”。
通过建立共赢,换位沟通,集思广益等,促进团队沟通与合作。
这本书值得单独拆开每个习惯来写一篇书评,我这里先根据思维转换这一个习惯里的小故事,进行一番联系解读吧!
书里面作者写道,有一次在地铁上,同一车厢里,一个爸爸带着几个孩子,孩子在车厢里上蹿下跳,非常吵闹,爸爸在旁边发呆,也不出声制止。
作者终于忍不住了,上去抱怨指责这位爸爸:“这位先生,您能不能约束一下您的孩子,这是公共场合?”
这位爸爸突然惊醒过来似的,连声道歉说:“对不起,孩子的妈妈一小时前刚刚去世,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我想孩子们应该也和我一样,抱歉了!”
这一下,作者立刻转变了思维模式,诚恳地道歉说:“对不起,那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呢?”作者立刻从愤怒转变为同情!
在作者“看见”的开始,以为是爸爸对孩子们的纵容,没有想到,却是一个刚刚失去妻子的丈夫,需要独自面对抚养孩子的巨大悲伤。
为什么今天突然想起这本书里提到的这个点呢?
在我们每一天的职场生活中,总是会不停面对很多的问题,不管是自己的业务,自己的管理,团队的沟通,各项指标KPI的分解、落实、跟进、调整,没有哪一天,我们不是被生活和工作折磨的千疮百孔?
最近晨会中,部门小李总是情绪低落,工作交付也是一拖再拖,交付质量日落千丈,共通事务对接同事颇有怨言,部门刘经理已经旁敲侧击好几天了,还是不见起色。
今天晨会主要是部门内部梳理,对半财年指标达成风险进行预警。据往年惯例,下周估计是要上集团汇报了。
涉及小李多项任务节点达成暂无风险,需要补充具体交付物就好了。小李作为项目负责人,按期整理就好了。
没想,小李不接话,刘经理按捺不住积攒多日的怒火,眼看着一场硝烟就要在会议中点燃了。
刘经理说:“小李,你最近工作态度是不是要检讨一下了?有人对你的意见,已经反馈到我这里了!”
小李像是反应半天才说到:“刘经理,要不要换个人做这件事吧,我家里有些事情,我可能最近不能来公司了。”
刘经理发火到:“半财年KPI 指标,你一直在推进,马上要集团汇报了,你是想干什么?我这到哪里找到能立刻接手工作的人?”
小李低着头,满脸忧伤,沉声说:“我妈已经从老家住进**医院ICU了,我最近白天晚上只要是有时间,都会到ICU门口等着结果,我妈状态不太好……”
会场上一片寂静,**医院那是全国知名大型医院,在那里床位一直很紧张,能够立刻住进去的都是重症,疑难杂症,唉......
刘经理态度一下软下来了:“抱歉啊,这事你为什么不提呢?看看我们大家能帮助你做些什么?”
小李说:“谢谢,我暂时不需要帮助,我妈这病,是并发症晚期了,在当地已经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案了,才联系到这里医院的,我只是想缓解一下妈妈的痛苦。
ICU 里家属是不能进入,但是,医院会根据我妈精神状态情况,随时会有可视视频交流,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通知到我,那我就尽量在门口等着,让妈妈知道我在外面陪着,也会减轻一些痛苦的。”
知道事情原委,大家都开始帮着小李想办法。项目团队里,几个小伙子七嘴八舌地开始分工起来,说各位先把负责的材料进行梳理,他们几个先小组内过一遍,再发给小李定稿,上报,尽量不占用小李过多的时间。
生活中的巨大忧伤,工作中的无止境烦恼,就这样,在整个团队的思维转换下,顺利调整工作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特别自然地认为,我们眼睛看到的,对方表现的,导致我们的结论就是对的。
但是,经过沟通,经过经历实际,我们采取思维转换,才会发现很多的悲伤与误解,我们并没有理解,我们并没能提供有效帮助。
这样的真实结果,会让我们内心非常震撼,所以,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事情的能力,是非常具有强悍的自我净化能力。
希望我们的悲伤,能有人理解,能有人懂,我希望那个雪中送炭的人,会是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