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雍也篇通讲(二)

雍也篇通讲(二)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7-11 09:18 被阅读0次

    再看第七章,“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仁者安仁”,孔子在高度赞扬颜回的同时,也表明为仁之难。我们一般人修养不够,功夫不够,顶多就是“日月至焉而已”。此章可见,孔子对弟子的道德要求,不仅是为仁,更要安仁(上章:老者安之。《大学》: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也只有颜回那样,恒心永在,贵在坚持,方可以成为仁者。

    《论语》当中,孔子谈心的地方很少,但这里就出现了。孔子的心学,儒家心学的传承,在这里已经体现。孔子虽然谈“心”很少,但“忠、恕、德”这些字都和心相关,说明心学在孔子这里早已奠基。

    回过头来,看第四章和第五章,“君子周急不继富”,体现的是共同富裕,不要搞锦上添花,要搞雪中送炭,不然社会公平问题就很麻烦。“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这两件事结合起来看,就可以看出圣人的处事方式,既讲原则又区别对待。同时,还要从要求原思接济穷人上来理解,孔子的仁爱思想。这两章都有互助、均贫富的含意。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冉子为什么称冉子的一个原因。

    一个人的能力与为政有没有关系?从政的人不一定非常完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谓长处、短处都只是就才能而言。从政的人应当具备为政的具体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基本素质,有格局、有担当。

    第八章“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是讲弟子们的特征,孔子对子路、子贡和冉求几个弟子的从政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说“于从政乎何有这样的句式在《论语》中出现多次,都是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孔子对弟子们的道德修养、工作能力是非常有把握的。在此基础上,又各有所长,为政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子路等人不仅有能力,更有格局、有担当,“道器不二”,综合素质很高,能把事情干得很漂亮。

    第九章,“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以德行著称,著名孝子,是孔门为数不多的不主张出仕做官的人。有记载说他曾做过三个月的季氏宰,因政见得不到采纳,便辞职不干了。这应该是季氏第二次邀请他做官了。闵子骞“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的名言,也反映出他洁身自好、守身自爱的品格。这一章可以和前面诸章,对比起来读。

    总的来说,《雍也》前九章告诉我们:人能不能像冉雍一样,成为一个社会责任的担当者,社会前行的引领者。把这九章联系起来,就能看到它其实在讲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理,即一个为政者应该如何为政?在什么情况下为政?如果不“好学”,不“志于道”,怎么能为政呢?

    三,知命安命,成就仁德。

    从第十章至第十三章,这四章集中谈“命”的问题。这里主要是说要知命安命、敬畏天命,提示人们要理智认知自己的天命,保持敬畏之心,成就仁德。

    第十章,[endif]亡之,命矣夫,讲的是冉伯牛,像冉伯牛这样的人得这样的病,这也许就是命吧。冉伯牛以德行著称,却得了这样的病,又不可治,所以孔子叹曰“命也。”人有不同的秉性,不同的天赋,也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一定是“因”造就“果”,因而“斯人也而有斯疾”。

    那么颜回呢,颜回是属于贫穷到极点的那种。可孔子却接连赞叹他,“贤哉,回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不改其乐,这是安贫乐道。安贫不是追求贫,而是贫而不改其志,这就是一种人生的格局和境界。颜回所乐,乃是夫子修己安人之道,其志远大,故不汲汲于饮食口腹之欲。真正有了“心”,就有了那种“三月不违仁”的格局与境界,才有可能安贫乐道。颜回能做到安贫乐道,安贫安命,是一个敬天畏命的君子。

    相反,冉求则不一样。第十二章就说冉求对学习夫子之道,产生了畏难情绪,但孔子认为,冉求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思想在作怪,所谓“力不足”,是半途而废,是画地为牢,自甘堕落。我们应该像颜回那样,正确地对待自己,不能画地为牢。所谓安命,不是消极对待天命,而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13章,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儒是什么?就是格局大的儒者。关于君子儒与小人儒,历来有不同解释,我倒是认为与《孔子家语·致思第八》的一段“孔子借伞”的记载有关,原文是:“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矣。

    君子儒与小人儒,在孔子这里个人的境界有关。正如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一样,和人的境界有关。君子儒是孔子教育弟子为人从政的宗旨和目标。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这四章主要讲,要知命畏命,成就仁德,让生命扎根,理智的去认知自己的天命,做颜回那样的君子儒。

    四,立身处世,正道而行。

    从十四至十九章,这六章主要讲如何立身处事,正道而行。紧接前章,要做君子儒,首先要做君子。君子什么样?

    第一,“行不由径”,只走大道不走小道,只走正道不走邪道。对于澹台灭明,孔子曾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观察一个人,会“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行不由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一种情怀。事情无法做成,也决不走歪门邪道。“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就是要做正人君子、走大道,做光明磊落的人。

    其次,是“不伐善”。孟之反能够“不伐”,实际上是他真君子的一面。“不伐”就是做了好事,不四处宣扬,“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就是孟之反的君子人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雍也篇通讲(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wo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