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的著作《伪装成独白的爱情》,断断续续,似懂非懂地读了一段时间——感觉读了很久很久。第一,故事很长;第二,故事涉及的面太广;第三,第二次大战时匈牙利的政治时事及作者的感想评述太多,看得慢,看得艰难。四个人,互有关联,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爱情,深刻体会到独白的爱情,是属于这个人所理解的爱情,或者说,在每个人心中,真爱是孤独的,即使他(她)也深爱着你。
看完第一部分伊伦卡的独白后,为这个女人的坚忍、优雅、善良与勇敢而感动。爱要纯粹,爱要明明白白,即使满身是伤,也要探知真相,虽然真相让人心碎,因为了解而分手,伊伦卡也愿意去承受。尤其是伊伦卡明明感觉到丈夫在尤迪特音信全无后颓废憔悴,她依然不动声色地照顾他陪伴他。尤迪特回来后伊伦卡痛苦然而毅然决然地离开彼得,这种大度从容,令人钦佩——情到深处人孤独,伊伦卡便是如此。
伊伦卡是小市民阶层伦理秩序和文化的牺牲品吗?她的美丽聪明能干善思敏感沉静难道不是彼得珍惜的理由么?还是小市民与市民之间的差距让他们之间有无法逾越的隔阂?(马洛伊说的“市民”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城市居民不是一回事,它是指在20世纪初匈牙利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包括贵族、名流、资本家、银行家、中产者和破落贵族等)
第二部分是彼得的独白,看完后我觉得导致两人离婚最根本的因素应该不是尤迪特的存在,而是两人太小心翼翼,没有坦诚相待,有效沟通。紫色缎带放在钱包里不是男人刻意为之(后来才知道是尤迪特藏进去的),他并不爱着尤迪特,只是被她不同于自己阶级的某些东西所吸引而渴望与之过不一样的生活。而伊伦卡却如临大敌,看到尤迪特身上挂链中两人的照片,就以为两人在她之前早已情根深种(其实不过是尤迪特觉得照片是种时尚,是花了钱洗的,得挂起来才值)。两人也从未交流过彼此感受,都是心里暗自揣测。婚姻里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你就在眼前,可我却看不懂你。相敬如宾,维持表面的宁静幸福,缺乏心与心的交流,真可悲。
当然,彼得骨子里是看不起伊伦卡的出身的,他总是礼貌而委婉地暗示伊伦卡品位低,让伊伦卡时刻敏感到两者之间的差距。彼得本来就厌恶家庭那种虽优雅知礼、家庭成员彼此问候却没有爱和交流的氛围,所以彼得才会寻找一份不一样的感情,将这错误寄托在一个女仆的身上,以为女仆尤迪特身上有一种明亮纯粹的东西。
而其实彼得根本就不相信有真爱,原生家庭带来的先天的孤独感让他无法去接受一个爱他的妻子,尤迪特给他的也不过是一种释放自己原始野性的方式,并不是爱情。我觉得这是他得不到真爱的真正原因。
尤迪特(第二部分给人的感觉),一个来自贫民窟的女儿,关于贫穷与屈辱的可怕记忆已深深嵌入她的本能的意识当中,阶级的界限她其实是非常明了的,所以两人之间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她在审视彼得,长时间的审视,也一直在观望,并很清楚自己的魅力所在(毫不掩饰的野性、活力与美貌)。这个女人是很有心机的,不同于一般的唯唯诺诺的仆人,“她要的是整个世界。”彼得最终给了她整个世界,然而又怎样呢?不信任,没有安全感,让尤迪特疯狂的费尽心思的为自己攒足更多的私房钱。彼得对她的存在的价值,就是能提供更多的攫取空间。连两人进行床笫之欢时,尤迪特还一直用观察的嘲弄的表情看着已成为丈夫的彼得。最终,也是以离婚而告终。彼得眼里的尤迪特并不真实,彼得想从尤迪特身上得到的爱,不过都是彼得的一厢情愿,他的爱,依然是孤独的。
第二部分的独白,比第一部分更啰嗦,关于爱情的论述就占了很长的版面,必须很耐心,才可以逐字逐句地看完。不过,这些哲理性的话语对我确实很有启发:
1.你问什么是真相,如何能够痊愈,并且学会快乐的方法是什么?我告诉你,亲爱的,我用两个词就能说清楚:谦卑和自我认识,这就是全部的秘密。
2.谦卑也许是一个太大的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慈悲,并且要有超凡的心理状况。平日里,我们可以满足于自己很谦逊,并且认真了解自身的真正欲望和宽容。
3.后来,有一天我们也长成了成年人,这才知道,孤独是人生中一种自觉的独处,而不是惩罚,不是受伤者和患病者的退隐,也不是怪癖,而是作为一个人生活的唯一、真正的存在状态。知道这些后,就不会那么困难地忍受它了,你会感觉自己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活在一个辽阔的空间里。
第三部分:尤迪特与情人彻夜长谈。彼得满橱的袜子、领带和整墙的书曾让她觉得自己的双手格外肮脏,而丈夫身上的甘草味令她感到恶心。那个下午彼得的告白并不让尤迪特感动,相反竟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可见,单方面的臆断是极容易产生误会的,彼得还是自作多情了。果然,尤迪特并不爱彼得!尤迪特甚至仇恨彼得和彼得所代表的这个始终优雅微笑、举止得宜的市民阶级。彼得所认为的两个人的幸福时光仍然是个人错觉,直到半嘲讽半探究的目光毁了他一切美好感觉。尤迪特开始是羡慕这个市民阶级的,希望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出走两年,学会了这个上流阶层的举止言行,回来后投入彼得的怀抱,任意花费,却让彼得认为她在变相捞取私房钱。离婚后的尤迪特经历各种生活上的磨难,遭遇可怕的战争,后来于废桥上与彼得再次相逢,也不过匆匆过客。
第三部分的独白给人的感觉是:尤迪特一直是一个冷眼旁观者,审视这个在社会变革中日趋没落的阶级文化。作者借尤迪特之口来谈论战争,讨论时事,讨论阶级矛盾,谈论政治局势。与其说是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不如说伪装成独白的政治观点。看得比第二部分还慢,大段大段关于战争场面关于市民生活状况的描述絮絮叨叨,许多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让人觉得疲倦。
不过,还是看完了。尤迪特似乎头脑并不复杂,并无心机,活得纯粹、简单,有她这个阶层的思维定势,但是思想并不僵化,试图理解中产阶级,对情人慷慨大方,也容易满足。作者四十年后才续写后两章,感觉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内容有点脱节了。
尾声部分:
也有大量的社会见闻和政治观点的表达,比之第二部分更深入更鲜明。如这一句—— “他轻描淡写地对我说,没有必要改变体制,因为人们在新体制里还会跟在旧体制里一样生活。”鼓手独白的前部分似乎就是在说明这句话的正确性。社会主义代替了资本主义,结果如何?一切都是共有,个人与家庭没有权利保留生存必需品。日子过得还是艰难,而且常常要面对秘密警察的诘问,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并且,鼓手还被示意做密探,寻找反对政府的有“叛国罪”的人——感觉跟奥威尔在《一九八四》里描述的一样?
鼓手逃离祖国做了酒保,与彼得不期而遇。落魄的彼得异常平静地询问着酒保关于尤迪特的一切。最后,支付了自己的酒费,零头给了酒保做小费。酒保从他寒酸的衣着感觉到了彼得生活拮据,想用自己的车送他回家,彼得却要坐地铁回去。但是酒保执意要送他,彼得最终答应了。想不到尤迪特的结局这么悲惨,也想不到优雅的彼得也如此潦倒。然而即使如此,仍不失优雅,——骨子里的贵族气质,是无论怎样都改变不了的。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一切都如此不堪回首,留下的只有孤独。原来真是这样——
爱情不堪直视,孤独才是唯一真相
读完后意犹未尽,又读了马洛伊的生平介绍,深深佩服他的为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国家不统一,他对政治形势感到失望,作为时事记者,他不断发文抨击执政党,同时又不受任何政治团体的拉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观点,因此马洛伊在国内被排挤打压,不得不离开深爱的祖国,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他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前两章与后两章相隔四十一年,可见马洛伊对它的钟爱。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揭示爱情的真相,还表达了马洛伊关于人生、关于战争、关于阶级等各方面的思考,一遍囫囵吞枣,如何消化得来?值得一读再读、反复咀嚼的啊。
网友评论
说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