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658123/029d1a43d9b8054e.jpg)
。。今日书朋推荐 || 编号:[1595]
。。原作名: 梅里雪山 十七人の友を探して
。。ISBN: 9787559648426
。。内容简介。。
1991年1月,云南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搜索队伍中一位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登山队员,更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为了让山难队友们的亡灵回到亲人身边,一再深入梅里雪山搜寻,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就是小林尚礼多年艰辛搜寻的记录。本书以纪录片式平实而细腻的文字,壮美与温柔兼具的影像,记录了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难,艰辛的搜寻,梅里雪山的神秘风貌,山脚下人们的朴素生活,三次转山之旅和当地生活的变化。在跨越多年的搜寻中,他从傲慢的外来登山者,逐渐转变成为神山的守护者,一位自然主题的摄影师和作家。而雪山之残酷与神圣,自然对其心灵和生活的荡涤,也同样荡涤每一个热爱雪山、热爱自然的灵魂。
。。作者简介。。
作者:
小林尚礼,日本千叶县人,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大学时代是京都大学山岳部的注册会员,曾遍览日本各地山川。1996年因梅里雪山登山计划的契机,开始志愿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家兼自由作家,为杂志提供摄影及采访作品。其作品多以“人类背后的自然”为主题。同时因长期在藏区生活的经历,也部分涉及以喜马拉雅和藏区为中心的山岳旅游向导工作。现任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理事。
译者:
乌尼尔,蒙古族,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于云南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在各州县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喜欢学习语言,探索地区和民族文化及交流。目前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短评。。
#
太惊喜了,本来冲着登山文化、梅里山难去读,却跟着小林认识了神山脚下的昼夜和四季、四方圣地人与神的边界、不远万里前来转山的信众、冰川与干热河谷,还有在传统与现代化间斡旋的藏族人——这样的阅读体验恰如小林初来时带着不甘、怒火与延迟的丧恸,只看见梅里雪山陡峭的山脊,而后却认识了卡瓦格博神山脚下孕育的生命和风景。书中的冰雪世界太叫人心驰神往,仿佛下一秒就要叫人跌落其中,站在高山之巅向下俯望,身体也会如此被地心牵引。晚上睡前,特意把书压在其他书下,生怕卡瓦格博怀抱的魂灵会随着风哨声奔涌而出。
#
关于白银马拉松灾难,感觉压抑,没有出口,正好手边有这本书,就读一读。虽然不能说阅读有让人纾解的力量(都是人命无法纾解),但至少可以说,人类是在探索及其带来的折堕里整体性地理解自然与生命的。
#
引人入胜的纪实调查,同时也是一部出色的自然文学。读的时候想到星野道夫,他们因不同的契机奔赴异国的瑰丽神秘之地,潜心聆听民族、文化和自然的声音,共同观赏着面前的冰河森林。每场灾难不外乎留下一个符号,“梅里雪山雪难”留下的是——灵异、神山显灵。但作为遇难者的同胞好友,小林最初偏信灾难源于团队间的决策失误、政治考量。在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接触人们的风俗饮食信仰、也切身领受雪山的震慑之后,小林发现他的内心从不登峰顶是宗教考虑转化为真的“信奉有神”,那座顶峰再不是用来超越征服的目标,而是一座需要敬畏的“可瓦格博”神山,终醒悟了人这个物种受制于生存环境。散落在雪山的人名封面设计用心,超100页沉甸甸彩图也增添阅读享受。
#
编辑充满巧思,数十张彩页容纳了百张小林尚礼在卡瓦格博周边地区的摄影作品,每一次快门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小林平实敦和的文字也因这些插叙的照片变得更活泛、更有生气。不禁再次思考起文字媒介的限度问题,也许是因为才从西藏归来,小林笔下的藏族风土人情以及丰饶巍峨的冰脉山川都能在我脑海里唤起具体的影像,震撼与沉醉的感受不是情感记忆的遥远调动,而是足够清晰可闻。无论是登山队的第三次攀登尝试、与村人合力的遗体搜查还是后续为了更深入考察当地生活的转山巡礼,小林的文字始终保持着一种人和神在时刻对峙的张力,人与自然对于边界的商榷和不断修正通过攀登的每一步得以实现。而那些潜藏于文字之下,通达、惊惧和顿悟时刻的心流,似乎只能经由无言的共鸣得以相通。
#
从横断山脉,向东俯瞰,跨过盆地,平原,迈向太平洋。从藏民,汉族,到日本人。一座山,将无数人的命运牵连,将时间线从分秒无限扩展。人性对未知的向往和挑战是从兽性到神性的横切面,人类对巅峰的渴望和欲望是从爬行到直立的标杆。 小林尚礼朴拙的语言,将刻苦铭心的山难平铺,蔓延为人与自然。 看时我满脑子都在疑窦:卡瓦格博峰尖是否真如当地人所云,存在着我们未知的存在。 看后我又看了几段相关的纪录片,更深地坚信:人类不要再征服这个那个地口出狂言。 从青稞到转山,从虔诚到祭奠,从作者的青葱的记录到逝者白茫茫的遗言,人类终究无法战胜自然。
#
转山回来后,发现冰川上尚没有积雪,所以我决定再进行一次搜寻。此时的山里已经完全是一派怡人秋景。 这次又发现了新的遗体。这是今年最后一次做冰川上的搜寻工作。这一年里共计进行了十次搜寻,确认了七人的遗体。他们分別是佐佐木哲男、工藤俊二、宗森行生、王建华、林文生、井上治郎、李之云。加上去年发现的遗体,已经有十二位队员的遗体得到了确认。与这项工作同时收获的还有另一项成果。历史上从未有过对明永冰川流速的正式测量,我们在进行搜寻工作的同时进行了实测得知明永冰川的水平流速为每月32米。另外,从遗体移动的距离可以计算得知,明永冰川的流速在每年200米至500米之间 根据冰川学者的研究,喜马拉雅山脉上冰川的流速,最快的也不过是每年流动数十米而已。明永冰川的流速则在该值的十倍左右。这样的冰川流速,说明了梅里雪山的降雪量之大,以及山岳地形之陡峭。地理杂志和报纸介绍明永冰川时说:“(它)很可能是全球山岳冰川中流速最快的一个。” 遇难的十七人中有冰雪和气象研究的专家。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得知了这样一处冰川的存在。
引自 信赖感
#
昨晚收拾完出差的行李已经晚上十一点钟了,背包里放着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读了序言和前三章划线的内容就快布满书页了。安心地想着旅行中的避难所已经搭建好,就拿起了之前在朋友书架上看到已经买了好久的梅里雪山,书上的副标题我不是很喜欢——“寻找十七位友人”,很担心文中充斥的是灾难、意外、甚至一些骇人听闻的人性故事,悲天悯人的情绪渲染也只能获得我短暂的共情。
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自拿起这本书后我就未曾放下过,要不是因为早班航班,可能会通宵读完吧。从出发到机场路上以及飞机上的时间,我近乎吮吸般地读完了这本书。此刻我正在万米高空上,而我的心里却只有四个字——卡瓦格博。
曾经问朋友,你为什么登山,他没有正面回答什么。可能是问的时间和场景不够恰当,不能让他说出心中所想,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提问的我还一直秉承着登山徒步只是一种磨练精神意志或挑战自然的个人意志的宣泄。然而我错了。
书的作者是小林尚礼,从最初的登山爱好者,执念于登顶卡瓦格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十二年间多次来到梅里雪山,他的所思所感也随着明永冰川流动,缓慢、深刻、不可逆转。站在皑皑的雪山面前,才能感知到生命的来路和归途,才能突破民族、思想、语言,体会到永恒和轮转。在读书过程中,几乎每读一页都要打好几个冷颤,我想这可能就是自然传递给我的震撼和威严。
小林写道,每次来梅里,都感觉是把他从东京的生活中割裂出来,仿佛两个世界。在明永村,时间的流速是那么缓慢。时间不是用小时、星期几、月份来计算的,而是从裸露的冰川土壤的旱季结束到淫雨霏霏积雪覆盖的雨季之间轮换,在人们在青稞和核桃树之间劳作时绵延的。生命也在自然中消逝和回归,自然周而复始。但当我看到墓地前的紫色鸢尾还是红了眼眶,看到阿佳、阿尼的逐渐离开,还是揪心不已。然而明永的人们仿佛比我们这群“现代人”更理解生命,明白悲伤是一种执念,尊重自然的规律才是死生者更应该遵守的信仰。
此时背包里另外的一本书仿佛与之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不禁想问到底什么才是文明?从部落、游牧、农业、工业、科学的进步,人类拥有了更丰富的物质资源、更长的寿命、更进步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这对自然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历经地球历史的卡瓦格博,用纪、元的维度反观人类的时候,我们人类又是怎样的呢?
明永村在小林来访的12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了电器、民宿、还有钢筋水泥骨的观景台,村民们不再种植青稞、给核桃榨油,不再那么听扎西村长的话,但时至今日,村民们仍拒绝任何的卡瓦格博的攀登活动,然而这千年以来的信仰是否能抵挡住“文明”社会的脚步呢,我充满了忧虑…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