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当年风光

作者: 亚宁 | 来源:发表于2023-11-04 06:02 被阅读0次

全国解放以后,因办冬学而重新活跃起来的宗维岳,看清了国家形势的发展,积极参与到地方的政府重建活动中。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百废待兴,人才溃泛,特别是能说会写,又有政治觉悟,又有群众基础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集优势条件于一身的宗维岳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显山露水而出。他先前遭开除的党籍被重新恢复,相随着,那个参与赌博的历史小污点,也就不算个什么问题了。

1951年秋天,宗维岳在农活正忙的时候,受政府安排到西安参观学习了一趟。兴冲冲的他回来后,却被张连贤好一通埋怨。原因是季节不等人,家里劳力少,地里活多,老是赶不出来。他作为一家之主,光知道在外跑,当甩手掌柜的,一点也不管家里人的死活。这是实情,自知理亏的宗维岳只好笑了笑没说话。

第二年春天,宗维岳不知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说从什么地方得到了启发,把村子里的十多户和自家情况差不多的人家,组织在一起成立了变工队。变工队里的各家牲畜共用,劳力取长补短,今天大家帮你家,明天你家帮大家,互助互利。人多力量大,营生落不下,就是这么一个小小举措,把各户人家劳力少这个难题给克服了。

当年秋天,粮食大丰收,参加变工队的人家,收成反倒比那些劳力多的人家更好。现成的例子,教育了村里人,到1952年,参加变工队的人家占了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名称也跟着改为杨青庄村民互助组。

作为新生事物,互助组这种形式被远近的人们所议论,也就受到了上面领导重视。个中还有个原因,当时,国家正在尝试性地在广大农村推行农业合作社组织。两者在形式上非常相近,只不过合作社的范围更大,也更为系统。于是,杨青庄被县里选为合作社的首善之地。

时任县委书记的王忠诚,亲自下到杨青庄和宗维岳交流以后,委派了四名干部,就住在宗维岳家帮助建社。地方志载,作为县上的试验地和榜样村,当时还确立了杨青附近的郭畔村一起进行。只是杨青在前,郭畔落后了两个多月。

在工作组主持下,杨青庄进行了一场从未有过的选社长活动。可以想见选举会场的情形,三十多个头上罩着羊肚肚毛巾的男性村民,抽着旱烟,佝偻腰身,一个个石头圪瘩一样,或蹲或坐在宗家的院子里,享受了他们一辈子绝无仅有的一次选举权。也正是这次选举,宗维岳当上了当时陕西省第一个建立的合作社“青春一社”社长。

当年,杨青庄最初参加农业合作社的仅十三户人家。宗维岳和康明章两家近二十多口人都被包括在内。到了第二年,合作社的形式就在全县铺开。1955年时,其已成为新政权最基层的社队组织的基本形式了。按《吴起县志》上说: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计划和劳力使用上统一由社里安排,管理采取死分活评,或按件记工、短期包工的办法进行集体生产,并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收益分配上,按劳动和土地进行。产品和收入每年分配一次。分配方法一般采取定产分配制,即先扣除土地、牲畜、粪价、公积金、公益金部分,余则按劳分配。”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初级社刚刚成立时,男女同工不同酬。为了这个问题,女劳力多的人家都有意见,说这违背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都是为解决一家单干困难的基本原则。问题集中到宗维岳处,见多识广的他把杨青村入社的各家掌柜的叫在家里来商量。

“新时代了,咱们是不是也改一改老见识。我也常想呢,政府号召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这些都是新事物,有一定的道理。过去,女人缠了小脚干不成营生,才有男人在外受苦打天下,女人在家围着锅台养娃娃。现在变了,你们看成长起来的女娃,都不是小脚了,干活有的比男人还泼辣。”

宗维岳常教育儿女,说会说话的人想着说,不会说话的人抢着说。他老人家就是一个想着说话的人。说出的话有理有据,不伤害人,目的性还很强,又不外露。同时,他在说话中间,眼睛从来都是注意着人们的反应。像这种啦话一样的商量方式,讲究的就是一种平等和循循善诱的艺术,通过非常自然的方式就把握住了。这既是一个人的天赋,也是见多识广的一种修养。他的一通话说下来,就把杨青庄的妇女地位,一下子提高到了与男人平等的高度。

晚上,入了合作社人家的女人们攒在一起,笑声震得窗户上的窗花纸都动呢。就有一些守旧的老年人,吧嗒着旱烟袋,蹲在崄畔上咕哝着看不惯。有的人还埋怨宗维岳,说死B女子们都上头了,这是坏老祖宗的规矩呢。

初级社中的同工同酬,极大地调动了妇女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下地劳动的人头一下子翻了一倍,为群众交流和学习创造出了新的天地。有趣的是,男人们干劲也跟着足了,大家在一起说着,笑着,把营生干完了,精气神还愉悦的放不下。受了影响,村里几个因为小脚而很少下地的妇女,偶尔也加入到了劳动者的行列。

“女人能下地干活挣工分了,你们男人为啥回家就不能做饭带孩子呢?”在家里,张连贤心情开朗地开玩笑。

“得寸进尺,刚把你们解放了一点,就飘得不行了。”宗维岳倒严肃起来。

“我一看你就假眉三道。说是妇女解放,实际上是骗我们把家里的营生做完了,还得到外面去受苦。把一帮婆姨女子哄得当你是大救星呢。”张连贤笑着说:“其实,我最了解你了,就会在外面装人。我问你,这些花花肠子,你都是从哪学的?”

“这你倒问在点子上了。”宗维岳很少夸老伴。“这还真不是我发明创造的。是上面提倡,我只是把一种马上要展开的潮流,给提前领会回来,让你们都早一点给咱们下地劳动去。”

“看,看,我没说错吧。”张连贤瞅了一眼老伴,又去忙家务了。

杨青庄男女同工同酬,确实是走在了全县,乃至整个延安地区的前面。为此,县上在开大会时,还专门提出过表扬。表扬过后,就给宗维岳安排了一个年轻的助手,名堂是党代表。他不是别人,就是从宁夏回来后,又到延安干校学习了经营管理的康全功。那一年,他刚刚二十出头。

康全功跟宗维岳从年龄和家庭关系上都是两代人。宗家的儿女叫康明章是康家干大,康家的儿女叫宗维岳是宗家干大。干大的称谓,是当地亲近人家之间,小辈对长辈的一种通称。宗维岳是个开明人,康全功是个虚心人,两人倒合得来,一直搭着班子,干到了1956年.

手里有了对劳动力的调度权,宗维岳的热情空前,新想法也层出不穷。村里的人们也不知道哪些是社长的独创,哪些是政府倡导下的经验推广,反正大家觉得,在这么个能人的领导下,干劲来了,收成有了,心气也通了。山间地头上,常常是劳动伴着歌声。而人们所唱的歌子,大多都是宗维岳从外边学会后教给大家的。

“石湾他大爹,人家就是能行,你看安排活,啥人干啥事,啥事啥时干,全都那么有条理,一点都不乱。唉哟,这合作社可真让人省心呢。”

“咱们省心了,社长忙了。过去,他们家的地里都很少见他的人影子,现在到好,常常跟着大家一块劳动。不过,你看人家做过的那活,有板有样,比女人还细致呢。”

金碑银碑,不如人的口碑。宗维岳当初级社长的几年里,对当地人刀耕火种的耕植传统进行了创新改进。首先是对土地的深加工,农闲的时候,合作社集中人力在山里修了三十多亩梯田,又从几处崖畔上刷出八十多亩山地,还尝试着打了两处石坝蓄水。另一方面是对土地的精耕细做,过去翻上一次就下种,现在人力畜力强了,都改成了翻两番下种,且一改过去手工撒种为用耧条播,用赛力散农药拌种,施肥面积也大幅度提高。

宗维岳把从外面学会的本事,再揉和个人的智慧,所倡导出的众多举措,对当地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来说,简直就是一场革命。特别是梯田形式的应用,一下子就提高了土地的蓄墒,相当于在半山上修出了河滩田。到了春天,远远的看上去,原来的黄土山上,弯弯溜溜出一褶褶的彩色围裙,就跟一幅江南山水画一样。这一切,把那些没入社的人家眼红的直喊叫,到了第二年头上,差不多的人家都入社了,集体力量也就更加壮大起来。

杨青庄的名声由此传远了,上门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连延安地区的领导都到村子来看过。宗维岳的名气也就响了。1955年,他和村里另一个人一起,被推选为全国初级合作社先进代表,远赴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农业合作社大会。因为他们都是来自革命老区的积极份子,特别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从北京回来,正赶上县里在召开大会,宗维岳一行被县委书记请到会议室,给人们介绍了北京之行的光荣经历,转达了大会精神和周总理问候陕北人民的话。会场掌声如雷一样,那张黑白照片在无数人手里传看过。两个人因为争看时,不小心给撕了个小口子。

光荣与梦想,让宗维岳觉得身上好像有了一个光环一样。一向严肃的他,在家里时不时还哼哼着新学的小曲,对几个孩子,也变得特别和蔼可亲。后来的日子里,他无数次跟一些村民们吸着旱烟,给大家讲述和周总理合影时的情形。这也是他老人家一生中一大光彩事件。

“一个国家的总理,在古代大概就是宰相一级的官吧,人家一点架子都没有,那么平易近人。我们把咱们吴起的小米赠给他的时候,你们不知道,周总理当时是双手接的,还拿在鼻子前闻了一下,直说陕北的小米好呢。还要我们多多的打粮食,要让全国人民都能吃上咱们陕北的小米儿。”

“当年红军到吴起时,我远远的见过周总理,那时他一脸胡子,让人印像深刻。开会时见了他,我真想上前说一句话,可看见他那么忙,身体又不太好,最后也没说。倒是总理回忆起了他在吴起住得那几天的一些往事,说得我们大家都笑了。”

“北京城可大了,天安门那个城楼子,我们也上去了。毛主席在建国庆典上,就站在那上面冲着成千上万的人举手喊话的。我们还去了皇帝住的故宫参观,那房子套房子,绕得人连方向都辩不清……”

“火车吗,就是一长溜铁皮房子拉在一起,顺着两条铁跑道跑得可欢了……”

那个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贫乏,杨青村里边能有宗维岳这样一个人,常从外面带回来一些新闻和见识,再讲给大家听,那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更何况他去的是北京首都,见的是国家的总理,如此殊荣,就连宗维岳的爷爷,当年的老贡业都没曾有过。

令人可惜的是,宗维岳带回的那张珍贵的照片,后来莫名其妙的流失了。

1955年,吴起县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础上,开始建立起两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高级农业合作社。它的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完全归集体所有,生产管理上实行集体劳动,统一经营,生产计划统一安排,收益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原则,社员彻底取消了来源于土地的报酬。

对于这种新的组织模式,一向积极的宗维岳是持怀疑态度并被勉强执行的。因为他家里的日子已经重新过起来了。从宗惠珍的档案中,记录说当时家里有石窑三孔,土窑一孔,骡子一头,牛三头,驴一头,山地、坡地、河滩地、果园子合起来,有五十多亩。这对于一个山区农民家庭来说,已经算是很了不起的积累了。一入社,所有的积累,完全为大集体做了贡献。对于这一点,后面我们还有一笔文革账要算到。

初级社只是一个大的自然村组织,高级社则是几个自然村形成的一个生产大队的组织形式。据老年人们回忆说,当时谋社长之位的大有人在,但能胜过宗维岳能力和资历的人还真没有。我的爷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杨青庄初级社社长一职,过度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任社长。

社长自然要起带头作用,第一个问题便是牛马骡子的充公入社。张连贤没有丈夫那么高的觉悟。她听说入社要共田产,共家财,共劳力,共收成的时候,咋也想不开来。

“一家子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好容易这些年攒下这么点家底底,你风格高,一句话就交了公,这让谁能接受的了。政府既然说是自愿,那我们不入不行吗?你不当那个社长不行吗?外面人说石湾人多么聪明,原来就是这么个聪明法啊!”

“谁家想交交去,打死我都不交。这些都是我从牙缝缝里省下的,是我几个娃受了多少苦挣下的。”

“前些年,你一天刮股子不着家,日子累得人没法过,全靠我们受回来的,这个家没你的功劳。”

“那年,为了给他爷抽洋烟,你把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都给卖了。那是为了老人,为了进孝。这是为谁呢?图甚呢?”

往事重提,张连贤就说到了伤心处,哭得呜呜的。几个孩子谁都不敢吱声,但心里都倾向于母亲。宗维岳看得远,知道政府推行的这一套不是谁能阻挡了的。这些他不便给家人解释,就一言不发,盘腿坐在炕头前,吧嗒着旱烟锅子。后来他听得烦了,跳下地,出门走了。

张连贤再闹腾,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宗维岳是家里掌柜的,他定下的事,婆姨娃娃都得听。这里面有老祖宗留下的家法,有夫唱妇随的老规矩,有世人的眼睛和嘴巴。

在高级社社长位子上干了三年多,宗维岳没有辜负一村老百姓的推选,他老人家为自己的家乡踏踏实实地做了不少的贡献。首先,经宗维岳手里建起了离杨青不远的中杨青小学,当时可是全延安专区第一所民办小学。这所小学让全大队的学龄前儿童都有了上学的机会。后来,连高楼弯、礼拜寺、西沟塔等地的人,都从几十里远把娃娃送来念书。川里娃娃上学风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其次,在好几处黄土沟梁上,组织社员种植了大面积绿化林木,其中还有许多果树、楸子树等经济树种。在专人看护下,这些山林几年就成活的郁郁葱葱。再次,就是在杨青川里垒了几道石坝,一方面为蓄水,另一方面为了淤地。这些前无古人的水利设施,有的一直被延用至今。

宗维岳对新鲜事物有着非常的爱好,1956年,他从西安回来,曾带回过一台能唱歌的机器。据人们私下说,他是花了一头牛的价钱,从商场里买的。这种新奇玩意儿,当时在周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农们都说那是鬼唱机。外村的好些人骑着驴来看过听过,一个个传得神乎其神。县上有一次开会,还专门派人跑来,把“鬼唱机”借去享用了一次。

据宗德虎回忆,那个唱机利用的是手摇蓄电,机子上有个花一样的大喇叭,能唱十多首革命歌曲。村子里有个老年人,一听那机子唱歌就头疼,说是鬼掐住了。现在看来,那其实是一种认识上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导致人生理的不适或排斥造成的。

这样一个神奇玩意儿,在杨青庄里唱了半年后,突然出了毛病。宗维岳琢磨了几天,找不出原因,只好托人又捎往西安,后来就没了音信。但它留给人们的记忆,却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扎下了根,直至多年之后,还有老年人在啦话中提说到。

可以想象一下,月亮地里,一座几无灯火的黑黜黜的村庄,一处开阔的场园上,一群黑黜黜的男女老少。一台唱机,闪着几处小小的光亮,发出陕北民歌皇后郭兰英优美的唱腔: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唱呀唱来,唱呀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呀咦地方……”

满天星斗中,三星西斜。唱机电量不足,声音拉长又拉长,到最后呜呜两声消失了,引发听歌的人们一片哈哈的笑声。有老年人提醒说,明天还下地干活呢,可不敢再这么瞎听了。人们便呼儿叫女,顺着七拐八绕,只有他们自己才熟悉的小路,往各家散去。

相关文章

  • 遥想风光当年

    遥想风光当年 这么多年 忍气吞声 高楼鱗次彼立 如,雨后春笋 我們生活,卻 举步维艰 认為,楼下打不了洞 进不去家...

  • 当年的风光哪去了

    他,是我哥的同学。 长的一表人才。是有名的帅哥。和校外小青年有来往。有一次喝酒的时候,被好多人群打。他拿起一个啤酒...

  • 2019.07.16 一画一世界-246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风光。 当年的水田,依然在种。

  • 听说,他当年挺风光的

    01 最近追剧——《风筝》,柳云龙饰演的郑耀先一出场就帅的一塌糊涂。高大有型的身材,英俊迷人的脸庞,杀伐决断的魄力...

  • 雨霖铃·忆海子

    回忆当年,面朝大海,花开春暖。多少风光无限!只怪恨那,生命易损。不忍当年逝去。风流易失色。怎怪得,纤手断魂,芳魂犹...

  • 叹原央视名主持人李咏

    当年央视称名嘴,半百之期逝晚秋。 可叹风光流水去,萧萧黄叶落神州!

  • 无题。

    窗外一眼风光饱, 梅雨之后夏熟阳。 还是当年旧时像, 只是长情不可追。

  • 爱你

    爱你,来了一波回忆杀,18岁到38岁,原来我们过了20年。不再青春的日子,我们还在磕当年的糖,怀念当年的自...

  • 【七绝】悼褚时健老人

    哀牢山上好风光,万亩脐橙果树王。遥望当年红塔泪,酒泉一笑化沧桑。

  • 熊海水作《用心》

    风光秀丽一遍景,路旁用心在相迎。 五颜六色搭配栽,游客欣赏好过瘾。 2018,5,31,19:38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8、当年风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bu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