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我成长24 28(听薛法根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

自我成长24 28(听薛法根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

作者: 静默如迷 | 来源:发表于2024-02-20 23:56 被阅读0次

今天继续练习毛笔字和粉笔字。

今天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上学期在集体备课展示的时候,指导张老师备过课。当时。我们将这篇课文放在了“思辨性学习任务群”的视域下,备课的重点主要围绕“思辨点”展开,读文言文的朗读多少有所忽略,但整体来说还不错,而且授课老师在讲课时,也没有完全按照我们的备课思路去讲,有些地方又绕又没讲清楚,感觉操作有所失误。

今天听薛老师的这节课,跟之前的备课进行对比,我又学到了不少。

一、解题简单又清楚,直击重点

薛老师先让学生读课题,读完后薛老师说“读课题的时候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读”,说着,薛老师分别画出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三个词语,画词语的时候,书写了生字“戎”,理解了“不取”的意思(不拿、不摘,此处是不摘的意思),理解了“道”的意思(人来人往的大路)。

值得注意的是,薛老师在直接把“道”的意思讲给学生,也没有把“路”和“径”单独出示,让学生辨析。很多老师讲到“道”的时候会把“路”和“径”一起讲,结果越讲学生越糊涂,还不如直接告诉学生“道”的意思!

这个环节,看似简简单单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读,其实不就是渗透着断句吗?

二、断句无痕有方法

讲文言文,尤其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初始阶段,断句是不可忽略的,断好句才能读好文言文。无论用什么方法讲断句,不少老师习惯让学生用“|”画出来,这也是正确的。

薛法根老师教断句的时候,先出示原文(无标点),学生自然会没有标点没有停顿读起来比较难,“没有停顿读起来太难了,所以古人读文章要有一种功夫,这种功夫叫——断句。那怎么断句呢?老师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办法,一般一个完整的句子写的是谁做什么,或者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我们抓住一个“谁”就能断句,这叫名词断句法。”就这样,老师自然而言地引出了断句方法的学习。

既然“名词断句法”,那这篇小古文中都有哪些名词呢?首先肯定是人名。“比如说第一个人名是:王戎。(老师一边说一边在名字下面画横线)好的,打开语文书拿起笔,听老师读古文,请你画出人名。请一个同学画在黑板上。”

老师一边读,学生一边画,“王戎、诸小儿、诸儿、戎”等词一一被画了出来。这个过程中,老师还解释了“诸”的意思,以及人名的省略。

课文中还有地名,老师再读课文学生画出地名“道边”。

当然,课文中还有物名,老师再读课文,学生再画,“李树、子、树、苦李”。

古文中的人名、地名、物名,全部都画出来了,学生自然就明白画出来的这些名词后面要断句。其实,老师的三次朗读也是范读。

接下来,薛老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而是一句一句地领读。

这样一步一步扎实又下来,学生读不好这篇小古文都难!

三、虚词“之”的学习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可以说是个难点,不讲不行,讲得深了细了也不符合小学的要求。薛老师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

简单带领学生学完注释中的词语后,薛老师说“古文中有个字变化多端,像孙悟空一样有七十二变,在不同的句子当中表达不同的意思,哪个字?”很自然地引出“之”。

接着,薛老师便出示课文中带“之”字的句子考一考学生。分别是“诸儿竞走之”、“人问之”、“取之,信然”,学生联系上下文基本都能说出“之”在不同句子中的一起,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说这是代词。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了学生。

所以课堂上该说的让学生去说,老师只需要在他们说得不当的时候点拨,在他们说不出来的时候解惑。

扫清了词语障碍,理解整片文言文德意思就非常容易了。但老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尝试自己说故事,而是做了一个示范:老师和一名学生,一个读句子,一个说意思。然后,同桌照此方法,同桌两人合作讲一讲这个故事。接着,指名分享,相机邀请学生补充“人问之”的内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生动,而不是单纯机械地翻译文言文。

四、聚焦关键问题,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本质上是思辨阅读的教学,最终要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设计一个恰当的思辨点、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思辨这个环节,薛老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王戎没有尝过李子,怎么知道一定是苦李呢?”

先让学生自行猜测,然后老师和一名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先后表演了苦李子和甜李子的情况),然后再指名学生说。紧接着薛老师给了句子支架:树在道旁结苦李——(                )——多子折枝。让学生借助句子,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现象。老师还引导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这个表达因果关系的关键词来说,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清楚了。

那王戎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树在道旁而多子”。他有什么怎么思考的?老师再给一个句子支架:树在道旁而多子——(                )——此必苦李。至此,学生的思维已经打开,也会变得很不错。

学生说完后,师生梳理王戎的思维过程:看见——思考——判断。

接下来老师说要考一考学生:王戎看见树在道旁而少子,会怎么样呢?出示句子:树在道旁而少子——(                    )——此必(        )。指名说。这一步,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这个环节,通过情景演绎和句子支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让文中王戎的思考过程变得可视化,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最后,王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像王戎一样聪慧呢?

走了前面的学习,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就易如反掌。

听了好几节薛法根老师的课,我发现薛老师的课朴实而有深度,课堂深入浅出,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位有效。薛老师的课件也非常简单。所以,一节好了课并不是有多少新花样,而是学生在这节课中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进步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否真正落实。

薛老师有些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课堂上很多前面的设计是我这样的普通老师想不到的,所以,吾辈,读书吧!学习吧!不要停!

相关文章

  • 23 文章学习

    看了薛法根:《王戎不取道旁李》(四上)教学实录,感觉仿佛自己是学生和薛老师一起上了一堂课,感觉很轻松又收获满满。 ...

  • 12.26赣州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培训听课笔记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例 执教:郭志华老师 课前互动:闯关游戏——看图猜故事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字理识字“戎...

  • 听《王戎不取道旁李》有感

    小学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之难题。今天听了李荣耀老师的《王荣不取道旁李》一课,感触颇深。 一、用组词解词法理...

  •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反思

    今天有幸听了郑老师关于《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授课,让我受益匪,下面也谈谈我的几个看法。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

  • 王戎不取旁道旁李,续写

    王蓉非常聪明,经常和他的朋友一起玩,他七岁的时候,在一次和小朋友玩耍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大叫了一声说:“...

  • 一年听100节课(70)听薛法根老师《王戎不取道旁李》

    薛老师是我的男神,每次听薛特的课,总是收获满满。薛老师上的这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太多,薛老师课后的反思也让我厘...

  •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出去玩耍, 有一天他们在路边玩耍时看见前面有一棵李子树 ,有一位小朋友说:“我们...

  • 王戎不取道旁李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跟许多的小朋友一起游玩。有一次他们正在玩捉迷藏,突然有一...

  •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游玩,一天,王戎和他的朋友玩耍的时候,看到路边的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都...

  • 《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株李子树 ,结了很多李子 ,枝条都被压弯了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成长24 28(听薛法根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di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