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自己的项目里面,一直坚持着向敏捷开发靠拢,但毕竟公司瀑布模型用惯了,而且本身也是处在传统行业,和由互联网发扬光大的敏捷开发也在很多地方有所冲突,所以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上周的作业,也对本地的快速研发流程做了总结和设想,结合这周的阅读,还可以进一步总结和完善。这篇文章,也希望今后能够不断更新。
20170902
既然计划后续更新,就在开始起个头吧,注上日期。
- 敏捷工具实践。
目前主要还是使用的依赖TFS开发的管理工具,这也是公司全球统一的工具。但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还是有很多限制,比如不能随时访问,Dashboard不够清晰,操作复杂等。在一些小的项目里面,尝试使用过一些其他工具辅助管理,例如Teambition, Tower, Trello, Leangoo等。结合个人使用情况,觉得主要的问题就是过于分散以及动力不足。由于只是尝试,很难让大家养成习惯,每天更新任务状态,工具往往流于形式。并且电子化的看板,虽然更利于记录,但缺少了透明化的展示。正如书中提到的,实体看板最大的好处就是随时可见,项目成员、老板路过都会看两眼,每个人要自己贴条,也是一种督促和帮助。如果遇到困难,大家也能及时发现并提供帮助。但是实体看板最大的缺陷,就是不便于记录和存档。所以,我想在今后的实践中,采用实体看板和电子看板结合的方式:
- 每个Sprint计划会之后,将任务呈现在实体看板上;
- 每个Sprint的User story,尽量把任务切细,这样在看板上可以看到实时的进度。同时,自己的Task不断前进,也是心理上的激励;
- 每个Sprint的周期内,由Scrum Master负责,把实体看板的Task状态,更新到电子看板中,以便存档。
但是由于大公司对于数据保密要求较高,在公司的政策范围内选择一款看板工具,还需要多加斟酌。Tower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微信可以直接登陆查询状态,对于本地的研发(最主要是我这个产品经理)很方便,但国内软件的安全性还有待考量;Teambition比Tower更强大一些,同时也在国外证明过自己。但有一点是我一直割舍不下的,虽然Teambition和Tower都支持“一起写”这个功能(谁让国内用Google Doc那么麻烦),但不知为什么,Teambition只支持文档,不支持表格。
- 沟通工具实践。
微信群:个人非常不喜欢在微信群讨论工作。碎片化非常严重,总结起来很困难。同时,由于发言的碎片化,大家的思考也是碎片化的。
邮件:邮件的好处,是在写邮件的同时,也在整理自己的思路,所以写出的邮件往往对问题有更加全面的描述和分析。但是,邮件的效率又很低,写邮件很容易陷入力求完美的状态,花费时间写清了所有问题,但最后其实只需要大神几句话就可以解决是常常发生的情况。大家对邮件,默认也是异步沟通,第二天回邮件是常态,毕竟大家都有很多邮件需要回复。最后,不得不吐槽,Outlook什么时候能做得像Inbox那样好用。
当面沟通:好处显而易见,及时快速有效。但容易打乱工作节奏。
后面计划尝试一下,还是使用邮件系统,但更新一下规则:
- 邮件在小组内部不必完美,甚至可以使用中文(一般大家默认都是英文邮件);
- 邮件表明重要级别,Important严格是看到后1个小时内回复;
- 超过三封邮件往来的讨论,直接改为当面讨论;
- 问题讨论结束后,由发起人,将讨论过程的总结和结论,更新在共享文档中,存档。
- 重新定义MRD/PRD里的需求级别。原先的需求,分为三个等级:Must-have/Shoud-have/Could-have。一般的项目,大部分都是Must-have级别,也就是一定是要在研发阶段完成的。高级别的需求太多,优先级不够明确,也是研发周期过长的原因之一。因此,根据KANO模型,我重新划分了级别:基础功能Must-have;亮点功能Excite-to-have(对应Should-have),期望功能Nice-to-have和无差别功能(对应Could-have)。同时,大幅度减少Must-have的占比,只将整个项目的基础功能,如协议、架构等,作为Must-have优先级。尽量完成多的Should-have功能,Could-have基本不做。
- 缩短研发周期至6个月。对于大的软件项目,宁愿分为多期完成,每一期完成之后,根据市场的反馈重新定义需求。我们不期望2年憋一个大招,而是期望小步快跑。
- 借鉴Design Sprint,将UI/UX设计,从项目中抽离出来,分配尽可能多的资源。传统企业往往重视技术而不重视用户交互,可以做出很多大而全的软件,而做不出小而美的方案。给予UI/UX相对独立的环境,矫枉过正,加强对UI/UX的重视。
- 每次去拜访客户,尽量可以带一名开发人员前往。这样可以让开发人员真实看到客户的需求,也看到自己的成果。
- 每个月,让开发人员做一次自己的分享,对产品的未来做出规划,大家一起讨论。
20170909
- 关于共享文档的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内网搭建WIKI解决。
20171015
- 使用了Tower在一个小的Sprint上,发现Tower有两个缺陷,并不适合作为敏捷开发的工具:
a. 结构呈现不够清晰。虽然在Tower里面,可以利用#给任务分类,比如#UI可以把所有的UI任务合在一起查询。但作为看板,不能添加泳道,不能一眼就看出任务的分类。不得不说,这点直接让我想要放弃Tower。
b. 点击任务开始后,不能记录任务开始的时间,以及任务开发持续的时间。但是这个Feature,我调研了Teambition,Trello和Leangoo,都没有。难道是大家没有这个需求? - Leangoo在建立任务卡片的时候,我觉得有个Feature可以让看板呈现得更加鲜明——标签。Leangoo可以给每个任务卡片添加一个彩色标签。每个彩色标签,我定义为一个泳道。但是遗憾的是,每次加任务,都必须手动分配标签,有点麻烦。不知道大家是如何应用标签功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