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程运行一切包括创意的事情!
这个观念是来自于一次火车上的不经意交谈,但我认为它不是一下子就蹦出来的,而是经过了近阶段的日常生活体会进行的各种选择决定而形成的。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在做一个大的选择之前,绝对不是拍一下脑袋就决定了的,灵感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由以前很多个小选择所组成的一个趋势分布所影响,并最终让你做出这个判断的。在曾经的思维习惯里,一直是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的,在高中才有对逻辑产生的萌芽,套用脑科学界曾经的研究成果,人的思维分为左脑逻辑思维,右脑形象思维。在大学以前我一直都是形象思维占据主导,这个或许是跟教育和接受环境有关系吧!喜欢文学、就读文学类的书籍,喜欢历史,就收集历史类的资料,喜欢画画,就买画画工具,甚至初中时因巧合住进了画室,更是影响不浅,各种感性的积累,慢慢地累积了形象思维的优势。
根深蒂固的习惯难以改变,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又谈何容易。在高中毕业后,我逐渐的接触了一些总算是不太文科或者不太形象的东西。经济学就这样我开始了学习,在一个小县城里能找到了一本《曼昆经济学》,当时高兴得几天都在拿着它读,边际效率、供需分析、资源稀缺等经济概念迅速建立起来,那还不是我对逻辑崇拜的开始,但是,我总算是建立起来了基本的经济学概念框架。真正喜欢文科的都会接触到哲学,我一上大学就开始浏览哲学学科的资料,有时感到自己的学习做事效率低,妄想从哲学方法论上找方法,于是,逻辑学、周延推理、三段论之类的概念又成了我新一轮的阅读攻坚战。
形象思维并不就此停止了影响,相反,是加剧了,对方法论的着迷,开始关注创意创新方式,在我们所认为的观念里,创意是某个图像或形象突然出现在脑海里,让人耳目一新。那么,既然是图像,那跟形象思维的联系就更为紧密了,同时,自小就被灌输了科学家的理想,如果有某种方法能开发创意,那就离科学家不远了,为着还不知道会否出现的创意,在那里自得自乐地研究形象思维。九宫图、头脑风暴、德尔菲法、思维导图等各种产生创意的方法在我的阅读领域又扩大了范围,我在其它的文章里曾经写过,某一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当时在学校听讲座时听来的,也曾某一时刻,为了能找到这些资料,放弃了学习其它知识的机会,有点本末倒置。
我如此疯狂地去找资料,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能一窥方法论的真相,也给我带来了困惑。与形象思维相对的是逻辑思维,这种思考方法让我在好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方法论迷惘时期,那时,我好想有人告诉我,我该往哪个方向去走,往哪个方向去学,就这么矛盾着。如果说在此之前,逻辑思维方式仅存于附属在哲学方法论的下面的小分支学科,没得到现实性地应用的话,那这时的接触有个大概的体会。于是,主题阅读式的学习又开始了攻城夺地,麦肯锡式的金字塔、顾问式客观、数据化分析、结构式提问等逻辑方法成了我最为重视的第二类思维方法,它也在不断地跟形象思维对抗着,像前面说的曾经的科学研究成果,形象思维是右脑式思维,逻辑思维是左脑式思维,那时的我应该是左脑在跟右脑开战,而我作为旁观者,不知道是帮哪个好,最后的结果是面对问题时,先要确定我是用形象思维去解决它呢,还是用逻辑思维去解决它,这好比走路,我是先用右脚先走呢?还是左脚?
当然,如果我能早点知道最新的思维科学研究成果,我也不会有这个迷惘。其实很少存在着形象思维强的人,逻辑思维就弱,或逻辑思维强的人,形象思维弱,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结的,所以,上面的左右脑思维仅是曾经的科研成果,不是最终确认的科学果实。
在我苦苦挣扎的时候,我开始了真正的实践,也有点小收获。所谓的方法论不是高高在上,不是存在于学术研究里,也不是科学家的学术方法,即使告诉你世界上最强劲的思维方法,如果你达不到那种程度,也用不了。给你一本武功秘籍,你没有那个基本功,下不了功夫,你也成不了武林高手,更何况如果是《葵花宝典》呢。比如爱因斯坦思考问题时先从图像开始,再转换成文字。但这种方法不是任何人都适用。工作或许是最能出成果的地方,如果会总结,工作实践是最能产生方法论的,也是最能验证方法论的,同时,工作上的方法论是可以迁移到日常生活里的。
参考资料:
1,丹尼尔博尔,《贪婪的大脑》,机械出版社,2013.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