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我从一所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毕业,顺利考入某高校生态学专业。本科同学大多数选择地理教师这一工作,我由地理专业进入生态学专业,跨度算比较小,何况我大地理科学专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因此3年硕士生涯没有因专业不对口觉得多么难熬,反而在新的领域自由翱翔的感觉还让我觉得有点美滋滋。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我忽略了跨专业其实也有诸多问题。
2017年7月硕士毕业,出于某些客观原因,在工作选择上我从理学生态学直接跨到工学燃气行业,问题就是在这个时候集中爆发出来的。这其中我感到了从所未有的劳累、孤独、力不从心、后悔、感慨、举步维艰……我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诱导自己去接受这一选择,然而从半年多的成效来看,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件可以短期实现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这一经历写出来,告诉选择权尚紧握在手的你们,应当如何处理所学专业和工作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跨专业择业意味着放弃有了一定积累的原路另辟蹊径找罪受。
硕士期间,课题组的实力加我自身的努力,我发表SCI论文1篇,CSCD论文5篇,参与大小科研课题不下10项。我说这些不是想说我多么牛逼,而是想告诉你,在取得这些成果的过程中,我对所学领域的了解和认识一定非常深入、具体,而我的这些成果也让我在所学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如果在生态学这个领域走下去,可以说我已经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而转向燃气行业,就意味着我必须将这一切积累舍弃,成为一张又没基础又没成果的白纸。
半年多,我必须去从零开始学天然气的输配原理、调压器等设备的工作原理、阀门的分类、气体检测仪的使用等等这些燃气行业最最基础的东西。我相信每个行业都有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如果你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些东西是早已积累好不需要工作以后补课的,但如果相反,你就必须不厌其烦的忍着冷眼与嘲笑从零学起,这个过程会非常劳累,无论心理还是身体。
二、跨专业择业意味着你选择了一条会让你形单影只的路去走。
本科毕业,我的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当老师,平时群里聊天或者在朋友圈大家的共同话题也主要围绕教学和学生。由于大学四年学的是教学,实习也是教学实习,而且无论考不考研大家对本专业读研也都有所了解,所以读硕士期间和大学同学还是有共同话题的,不至于无话可说。硕士毕业,我的大多数同学选择了读博继续深造,少数工作的同学也基本都选择了教书,也是专业内就业,像我这样跨专业的属于极少。我发现无论和本科同学还是硕士同学,突然无话可说了。我不知道从哪里对他们说起我的工作,他们也不知道从哪里问起,对话局限在了在哪个城市,挣多少钱这些客套话,这真的是一件非常孤独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单位,我的同事好多都是校友,或者系友,有的甚至是同门师兄弟,我则像一个误打误撞的闯入者,本来共同话题就少,加上交际圈这个限制,就更感孤独。
三、跨专业择业意味着你很难发挥你学习多年的专业的优势。
以前读过一种观点,说学习归根到底学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态度,具体学什么不重要,真正掌握所谓的方法和态度,在哪个行业都是佼佼者。我不否认这句话的正确性,但是它也有它的局限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你的专业无论你喜不喜欢,无论你学的好还是不好,不可置疑过去3-7年你都在持续的学习它,多多少少你都是积累了一些东西的,而跨专业则意味着你从工作那天起,将之前3-7年所学东西一并抛弃,要再花3-7年时间学习你的同事工作之前就已经学会的东西。用最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就可以知道,跨专业择业后,我们不但失去了仅有的专业优势,而且因没有任何相关积累比同事还落后3-7年。
四、跨专业择业意味着你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人脉空白。
前面已经说过,我的大学同学大多数选择了教书,硕士同学大多数选择了读博深造。在这两个独立的圈子中,频繁的进行着资源共享、经验交流,甚至合作共赢,这为他们各自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而我从中跳了出来,这些就都和我无关。实话说,工作大半年,我还没有找到我的那个圈子,可见,因为跨专业择业,我失去了多么好的机会。更有甚者,硕士期间导师,作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权威,其实手里是握有非常多的人脉资源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研究生的工作都是导师帮忙找的原因。毕业时如果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无形之中你就可以利用导师的这些人脉资源,至少让眼前的路更加顺畅。而相反如我者,一切都是从零创造,用举步维艰形容,不算过分。
就写这么多,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跨专业择业的弊端了。这些文字均是我的经验之谈,由于经历浅薄、视野限制,难免以偏概全。如果你确实打心眼里讨厌所学专业,或者像我一样出于某些客观原因需要跨专业择业,亦或者跨专业后于你能有更大发展……事情当然不是说一不二。最后,如出现观点相背,权当看我在发牢骚,并不吝赐教。
如果有如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