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来临,由于家家用电取暖,导致用电量加大,供电所一次又一次的换电线以加大电流流量,以保障辖区内用电平稳正常。于是,在换电线的过程中就停一天电。在夏季停电还可以凑合,大不了用扇子来扇风降温,但是在冬季就不一样了,没有电暖,没有空调,外面太阳又不太得劲,晒着和不晒没有多少区别,因为那风就在呼呼地吹,不太强的太阳不太强的温度根本抵消不了那凉风的呼呼声。到了夜晚,四面八方一片漆黑,年轻人身体火气大倒还可以,老人孩子就冷得受不了。
没有电就没法取暖,没有电就看不了电视,没有电更上不了网,电脑也就没法启动。
只好点一支蜡烛,看那小小的火苗左右摇摆着发出微弱的光亮,照亮着屋子里两三米的空间。一边在房间里念叨着这电通知里说在八点来怎么快过八点了还不来,一边在房间里转着圈子焦躁的等那电来赶走周围的漆黑和寒冷。
没有了电的夜晚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在那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底下读着书,做着作业,或在那火苗照耀的光线里,围坐在火炉边,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聊天,听他们说过去岁月里的事和人,听他们静静的计划明天庄稼地里的活儿,他们没有现在的人们那般整天急躁不安,动不动就发火,动不动就骂人。家里虽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全家都过得顺心随意。
记得在很多个冬季的长夜里,依偎在爷爷的温暖的怀抱里围坐在小火炉边和家里的人一起,听爷爷和爸爸说民国的事,说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事,说家里其他成员在艰难的岁月里成长的故事。
在那个一切物资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哪怕在一个家庭里多点一盏煤油灯都得计算着过。但就是在那样困难的岁月里,爷爷爸爸妈妈却没有哪怕一次限制我们通宵点着灯读书和写字。也就是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在冒着黑烟的煤油灯底下,我半懂不懂地读完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高尔基的【母亲】等世界文学名著。到现在一想起那些年在油灯底下读书的日子,感觉还是甜甜的。倒是在明亮的电灯光下读书却没有以前在油灯下读书来的那么专心和自在了 。
在煤油灯下夜读的日子是令人难忘的,周围村庄里静悄悄的没有如今用电时代带来的吵闹,有的只是远处传来的隔一个时辰的鸡鸣声和住房旁边牛棚里牛在木槽上吃草的声音,以及远处河道里江水在静夜里的轰鸣声。尤其在下雨的夜晚,房檐上滴着雨水,雨打在院子里的苹果树和茂盛的竹子林里发出唰唰声。全家人都安睡了,独我一人在桌上油灯底下读那没头没尾的三国、西游,和林海雪原,那煤油灯燃烧时挥发出来的黑黑的烟在火苗上面渺渺上升,熏的房梁上的木头都黑了。由于呼吸着煤油燃烧后的空气,我的鼻子里更是沉淀下那黑黑的物质,到第二天一擤鼻子,那擤出来的黑黑的物质看着都令人害怕,但是在那个书籍也很缺乏的岁月里能读到书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事了。
人们渴望着有电灯的日子,渴望着电灯底下的光明世界。
县电影公司每一个月会到各村庄放映一晚电影,他们在村庄的中心农场上支起大银幕,挂上方形的大喇叭,将汽油发电机抬到远远的人家的房子后面,以防发电机的轰鸣声影响电影里传出的声音。孩子们跟在放映师傅的后面想帮帮忙却没有机会,由于没有见到过很多新的事物,嗅着那浓浓的汽油味感觉都是那么新鲜,发动机轰鸣起来了,农场上电影机上面夹的工作电灯发出耀眼的光亮,照的农场里如白昼一般,晃得四乡八村赶来看电影的人们的眼睛都睁不开。几百上千的人们一面沉浸在那如痴如醉的电影世界里,一面这样想着,这电就是好啊,这电灯就是亮啊,比那煤油灯不知要强多少倍。
所幸这样的日子在不久就结束了,70年代初期国家重视水电站的开发和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很多地方陆续都通了电,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到了夜晚,到处一片光明。县广播站在各村子里 装上了了广播喇叭,早晚可以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
从此告别了在煤油灯底下读书的日子,在通明的电灯底下读书毫不费眼,多小的字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尤其对我这样爱读老旧的繁体竖排文学书籍的人,更是提供了无数的便利。
一面在蜡烛的光亮下寒冷的屋子里转着圈子,一面回想着这些过去的事,突然屋外传来一片欢呼‘’电来了‘’,早就开着开关等电来的电灯顿时变得雪亮,电暖也着了,那火红的电暖不一会儿就把屋子烧的暖烘烘的,外面到处灯火通明。
这短短的一天和晚间两个多小时停电的漆黑和寒冷,感觉又一次经历了那段过去了的岁月似的。
于是,打开由于停电而沉默了一天多的电脑,在这个冬日里逐渐开始温暖起来的屋子里,在键盘上记下了以上这些。 算是和那段煤油灯时代的又一次邂逅,也算是对那段岁月的彻底告别吧,免得以后停电了又要想这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