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博士读了18年还没毕业!被学校清退了。
此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文件中要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文件还着重强调,要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
今年已经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方面。
近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关于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对该校52名超期博士研究生发出学籍预警。所列名单显示,其中有人早在2002年就已入学,读博期限最长已达到18年。
为什么博士这么难毕业?从本科生、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目标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原因。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把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导师负责给研究生指出兔子在哪里,并指导学生学会打兔子的本领。反之,研究生则是从导师那里了解到兔子的位置、大小、肥瘦,并采用从导师那里学到的打兔子本领擒获一只兔子(就是做完论文)。
根据华罗庚先生的精彩比喻,有人进一步做了延伸,得出了一个关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之间区别的“兔子理论”。
本科生:学习捡“死”兔子。
本科及以前所学知识都是别人已经发现并经过了反复验证的知识,是固定、稳定的,属于“死兔子”。此阶段的学习训练只是学会找到一条比较便捷的路径把已经死在那里的“兔子”拿回来。
硕士生:学习打一只在视野中奔跑的活兔子。
这只兔子在哪里?需要导师指给你,或者需要导师和学生一起来确定其位置。导师在“指兔子”的同时还应该告诉学生瞄准并射死兔子的本领。硕士生需要遵从自导师处学来的方法和技术,去把这只尚在活动中的兔子打死,然后再通过以往已经具备的方法把兔子擒在手中。
博士生:学习打一只看不到的活兔子。
此时的兔子也是活的,但可能不在你的视野里跑着,而是在树林里跑——导师可以确认一定有这只兔子存在,可是,需要你先从树林里把这只兔子撵出来,判断是否值得去猎取,再用更高级的猎取技术去射击并沿用原有方法将兔子取在手中。
博士后阶段:此时,导师叫合作导师,他就要和博士后一起来确定究竟到哪里去寻找兔子,此时面对的可能是不一样的森林,需要一起商量后确定是否需要在这里伫足,并重复以上过程。
我们从以上的比喻就可以看出,到了博士这个阶段,要完成论文,首先得找到一只“活兔子”,然后判断这只兔子有没有价值,最后想出办法把兔子捉住。显然难度增大了,不是靠“Ctrl+c”和“Ctrl+v”就能够搞定的了,有很多人就会很多年都毕不了业。
本来到了研究生阶段,就是要搞研究的,要为国家的学术和科学的发展做贡献,可是目前大多数的人上研究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就业,为了在就业后能够在学历优势的加持下更快地晋升,这就和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了。
比如,在我们甘肃省的很多地方如果一个博士毕业当了中小学的一线教师,一年的实习期满,各项考核合格,就可以直接定职为副高职称,然而我们看到很多本科生毕业当老师20年、30年甚至到了退休都还评不上副高职称,博士工作一年真的就比执教二三十年的老师会教书吗?
其实,有些博士用一年的时间,能够站稳讲台就已经不错了。但是评价机制就是这样,你奈我何?
![](https://img.haomeiwen.com/i5032101/cb08a6659b0409a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