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六,收拾行李,奔赴北京西站回八百多公里外的家乡;正月初三,从家乡到女友家里,接上女友当天回;初五夜,再次奔赴火车站回北京。整个过程十天,其间走亲,访友,吃饭,喝酒,打牌,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不像是归人,只像一个过客。
初六的早晨,快回到住所的时候,女友忽然说:“我越来越觉得哪里都不是家。”她说话的语气分明连感慨都不是,就是在描述一个事实,我没有接话算是默认。我知道,她这里说的“家”除了小家庭还有一个家乡的概念。
流行歌曲也唱: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从我来讲,家是一种感觉,家乡也是一种感觉;想家,想的是爸妈兄弟姐妹,想的是自己那张床,想的是妈妈做的葱花饼和水煎包;思乡,思的是家乡的亲朋好友,念的是村后的那条小河和河里戏耍的小伙伴。想一想,从中学开始寄宿读书,一个月回家一次,读了大学半年回家一次,毕业工作,一年回家一次。但是无论如何,年总是回家过的,可为什么越来越觉得回不去了呢?
但凡在外之人,思乡又恐乡的情节似乎自古就有,远有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情境,近有鲁迅“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的感慨。漂泊在外,想家想的是记忆里的家,家乡也是记忆里的家乡,跟现实中的家乡或许本来就是两码事。其实若仔细算来,那个所谓的家乡,我到底待过多久,了解过多少呢?小学毕业,丢开了一些小伙伴去读中学;中学毕业,丢开了家乡的同学去读大学,大学毕业本就来自各处的同学又各归各处;到如今,回家不过是陪父母聊聊天,看一看还健在的长辈,见一见还有联络的中学同学,至于那些光屁股长大的小伙伴,除了一起打打牌已经很难找到都能接受的沟通方式,街上到处跑的小孩子,拿陌生的眼睛看着你,就像是看一个忽然闯入的外来者。现在每一次回家,都兴奋的迫不及待,可等到真的回去了,却又时刻想着离开,毫无理由的期待,莫名其妙的失落。
我不否认有很多人把读大学当成一种经历,读完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但肯定也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从离开家乡出门读书那一刻起,就再也回不去了,因为你当初的的离开就是为了今天的离开。回不去事实上不正是我们所一直追求的吗?在你所怀念的那个家乡里,剩下的只是几个亲朋好友,你所怀念的那条小河以及河里捉鱼摸虾的小伙伴,这么多年,你在走,他们也在走,你在变,他们也在变,你已经远走他乡多年,又有什么理由要求那些在你记忆中眷恋的所有人和事物依然留在原地等你呢!
其实,从来都没有回得去的家乡,即便是如今的你回去了,你也不会再回到那个小村庄,不过是在你记忆的家乡旁边而已。回不去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我们所怀念的记忆中的家乡就留在记忆中好了。其实,还是东坡说得好: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