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小雨生病吃药期间,医生嘱咐不能吃零食,小雨想吃便悄悄让爷爷奶奶给自己买,爷爷奶奶忍不住给小雨买了,他们知道不对便让小雨不要告诉妈妈。妈妈发现小雨吃零食这件事,对爷爷奶奶的行为很生气。
小雨不具备管理自己欲望的能力,小雨不具备管理自己欲望的能力是陪伴者没有正确方法陪伴小雨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爷爷奶奶也没有陪伴小雨管理自己欲望的方法。
妈妈生气是因为她认为哪怕小雨要了,你也不能给,他是小孩他管不好自己很正常,你们都是大人了,怎么连什么是对孩子好都不知道,认为这一切都是爷爷奶奶的原因。仍然是,我的痛苦我的烦恼,都是你给我造成的。通过埋怨别人,来掩盖自己的能力不足。
【小雨知道不能吃零食,他认为吃一点零食不会太影响自己的身 体,也管理不好自己吃零食的欲望,想要悄悄让爷爷奶奶买; 爷爷奶奶很爱小雨,虽然知道妈妈说的是对的,但看到孙子想要,也觉得吃一点应该不会有什么,不能守正,就悄悄满足了小雨的欲望; 妈妈很爱小雨,关心小雨的身体健康,认为孩子悄悄吃零食都是爷爷奶奶太纵容造成的,对爷爷奶奶的行为很生气,没有看到孩子成长管理自己的欲望的能力最重要,缺少陪伴孩子的正确方法。】
妈妈的行为让我看见,很多地方我也和这个妈妈一样。
1.没有能力的人,面对问题解决方法有一个共同点:惯于用情绪面对;
2.父母不用正确方法解决问题,孩子也不会用正确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家庭的孩子,面对问题,要么用情绪解决,要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左右逢迎,投机取巧;
3.不能回到自己身上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的人,家庭成员之间容易出现误会。
遇到问题不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上下功夫,困在情绪中,埋怨、指责,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无能,自己离那个正确越来越远,自己没有正确方法,不会用正确方法陪伴孩子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也越来越无能。同时,这个样子,不会让问题消失,还会滋生家庭矛盾,并且让生活越来越受困。
启发:把朝向外的目光收回来,改自己!看看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看看错在哪儿了,正确方法是什么,自己该怎么做。
四、对姬老师解决问题的看见、感受。
1.正向解读。 姬老师在解读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意时,总是能够正向解读。生活中,自己有情绪时,总是会把别人想成坏人。
比如:在本文中说,爷爷奶奶很爱小雨,看到自己孙子想吃零食,觉得吃一点也没事,就忍不住买了。 生活中,以前当看到爷爷奶奶给孩子买自己觉得不能买的东西时,总是会陷入对爷爷奶奶的抱怨和责备,而看不到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爱。
2. 相信孩子一定会做到。这同样会给到孩子自信和战胜欲望的力量。
3.孩子的成长阶段不同,姬老师的陪伴方法也会不同;
本文中,在解决小雨的故事前,姬老师赞赏了小雨过去的成长,给了小雨勇敢、自信和力量,增加他改正自己错误的勇气。也为下一步分享他的成长故事奠定基础。
日常中,老师对储备有一定正知,想好的意愿心强的孩子,老师会直接带领孩子通过故事看见自己、修正自己。
4.陪伴者的认知和成长阶段要高于孩子,才能解决好孩子的问题。 要想解决问题,就要了解孩子的成长阶段在哪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也知道陪伴这样孩子的正确方法。
在小雨对于“照顾不好自己的身体就需要做手术”的关系的认识还不清楚的情况下,老师给小雨树立了身边做到的榜样。
妍妍做手术的故事,让小雨明白年纪小,也有做手术的可能性,同时,通过政洋的成长故事,让小雨明白每个人都是一步步成长自己的。激发小雨去成为那个不吃药、不打针获得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孩子。最终让孩子明白,吃零食是自己的事,不是爷爷奶奶的事,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欲望,这些事就不会发生。
5. 解决问题,需要弄清楚问题是什么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看见提升自己认知的全面性是非常重要的。 看见从一开始正确解读对方行为背后的意是非常重要的。(再次看见能否正确解读取决于一个人的眼界,你的眼界决定了你的选择,你的选择决定了你要走的路。你的解读决定了你将陪伴孩子向上还是向下。)
关于解读,再次坚信:
每一个负面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美好的正面动机。行为可以是负面的,但动机永远是正面的。打开我们的眼睛,找到孩子负面行为背后的美好的正面动机。
比如:工作中,林儿不停地叫我,有时会忽然拍打我的胳膊想引起我的注意,这让我有点烦。
之前错误的方法:她这样做,自己就会直接烦躁。而孩子,她也照样学样,学会了用情绪来对待我和她身边的人。这是自己不愿意让孩子养成的习惯。正确的方法:解读孩子负面的行为:孩子总是打扰我或者用拍打我的方法引起我的注意,可能是她想妈妈对她有更多的关注,这个动机是好的。孩子想妈妈能够多陪陪她,这种需求是可以被看见的。
当我觉察到这一点:
我:林儿,你这样猛地拍我一下把我吓坏了。我知道你爱妈妈,想和妈妈一起学习,一起玩,也想让妈妈陪陪你,想和妈妈有连接,但是妈妈现在很忙,妈妈知道你的需求,也知道你很想和妈妈在一起。我把这个忙完,我 5 分钟就过来,所以你再等我一下,好吗?
林儿:好的。
孩子学的,并不是妈妈讲的道理,而是从妈妈的行为、从妈妈的情绪反应里面学到更多。做一个能正确陪伴孩子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