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12月12日开始,用时两周,足迹遍布全县十一个乡镇,教研室初中数学学科送课活动暂时告一段落。
送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在我心理引起的震动却余波不息。说真的我并不认为一次送课真的能给乡镇教师学生带来多大的冲击和改变,或许更倾向于是做了一次深度调研!这次深入课堂的调研,让我明白了以下几个事实:
一、老师们有多忙
每到一个学校,老师们都匆匆忙忙,就连上课备课都都得抽空儿。能坚持听完两节课对老师们来说已属于难能可贵,若迫于领导压力参加完评课那就太了不起了,因为这是在放弃了辅导学生或接送孩子或吃饭休息的时间完成的。办公室里一般没什么人,有的老师去上课了,有的在检查教师教案书写与作业批改,有的去宿舍排查安全隐患,有的去参加县里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有的去参加青年教师集中学习,有的参加……
听课也难以专心,因为领导在课前说让拍照片做简报用,静顾着拍照了,以至于后来写简报时怎么也想不起老师讲课的题目。有那么一次听课入迷,直到下课才惊觉“忘留照片”了,被领导好一顿批,好像课也白听了似的。
二、学生有多差
明明刚学过的内容,学生却茫然不解。第一天我上课,本来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却象是从未学过一样,面对我的询问张口结舌,拿着笔无从下手。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你再教教我们吧,都不会呀!满眼的渴求与期待。于是我抛开正在做示范课的现实,调整思路,回过头来把前面的知识又重新讲解三遍五遍直到学生弄懂。那节课预计的内容没有上完,但让我欣慰的是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学会了一点点。
有七年级的部分学生不知道8÷4与16÷8是否相等?有八年级的学生弄不清“10元钱买37颗糖,一颗糖是多少钱?究竟该10÷37还是37÷10?”几乎所到的每一个班级,后两三排的学生啥都不会。我曾试图了解其中一名学生:“老师让看书,你为什么不看?”“看不懂”。“你看着这几行,我来教你”。“不用老师,你别教我了,教我也听不懂”。看我真的给他讲,他羞涩的把书推给了同桌,说“老师,你给我同桌讲吧,他能听懂”。“那你怎么办呢?这一节节听不懂也不想学,日子得多难熬啊!”“老师,今天有这么多人听课我不敢,平时我上课就睡觉!”听了这名学生的话,心理很难受。差生究竟是怎样来的呢?如果你的孩子正好也是差生中的一员,课又该怎么上呢?
三、有多少人真正欢迎送课
有的领导是迫于压力,担心不接受送课就是不支持局里的工作,所以排除种种工作中的困难申请了送课。有的领导是为了本乡镇教师多一次得观摩课证的机会,送课就要配课,配课教师就有了得观摩课证的机会。
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其实并不欢迎教研室所谓的送课。教研员一学期去上那么一节两节,无论效果好坏,肯定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效果好,自己一时半会儿学不来,学生听后对自己的水平产生质疑,那么自己在班里的威信会大打折扣,不助于以后的师生相处和教学。如果送课效果不好,教研员借班上课,不了解学情会是最直接原因。那么劳师动众,既耽误了教学的正常秩序,又没听出效果,送课又有什么意义呢?
走遍全县十几个乡镇,愿意被送课的学校很少。听完课愿意参与评课的老师更少。听完后各自在心理琢磨,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一没时间,课紧张;二没水平,自己有自己的看法但说不出来,表达不好;三碍于情面,真实想法想说不敢说,于是只说转圈话,好好好!好在哪儿?说不出。这一方面说明学校的听评课工作做得肤浅,只听不评,不助于提升老师们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把听评课工作形式化,功利化。说到听评课就是为了拿证。不发证不参与。
四、合作才能共赢
教育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某一两个人的事。需要高层教育领导们的政策引领,需要老师们的爱心耐心专心付出。作为教研员,我们需要多听课,多指导,让教学与最前沿的政策和信息接轨。我们最直接接触的是老师,为老师们答疑解惑,为老师们指点迷津,高屋建瓴,让老师们的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人站好自己的岗位,多方合作,共谋教育大事,才能共赢。
借用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一句话作为结束: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知道什么。同样,老师们,我们该关注的不是这次送的课怎么样,而是通过这次送课教研室想传达给你的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