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的对佛法的修炼非常全面,我挑选了其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大家分享,第一部分叫做认识苦,首先我们得认识这个世界的苦,佛陀开始讲法的时候也是从苦开始讲起。这个有点像什么呢,就是我们讲的一本书高效演讲,我们将高效演讲的时候有一个概念叫坡道。你要对方能够愿意听你讲话,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得给他造一个坡道,让他愿意听这个东西,让他跟你要讲的东西发生关系,这叫坡道其实佛陀当年给我们讲法的时候,就给我们构造一个很大的坡道就是苦,他首先讲苦,苦集灭道,是他最先讲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会关注苦,因为这个世界有特别多的苦等着我们,所以你每天被这些苦折磨,所以你就希望能够知道这个苦到底怎么来的。能不能够避免,怎么能够减少对吧,所以首先要从苦开始认识,佛经上把整个人类的苦分为三类,三大类,一类叫苦苦,一类叫变苦,一类叫行苦,什么叫苦苦呢,就是我们大家都认为的痛苦,你的手被割破了,苦苦,这很苦,你这个孩子成绩不好或者老人住院了,这就是典型的苦,就是我们大家每个人都认同的,确实很倒霉的,这叫苦苦,什么叫变苦呢,行苦就是我们所认为的快乐,实际上它的本质还是痛苦,而这个快乐最终还是演变为痛苦,这叫变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谈恋爱时觉得特别快乐,对吧,但到最后吵架的时候呢,就会变得特别痛苦,甚至分手,更痛苦,什么叫行苦呢,就是众生陷于轮回的整个状态,所存在的无奈和不满,被种种烦恼所束缚的细微的痛苦,这个叫做行苦,所以基本上这三大类痛苦就已经够大了,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又被分为8种,生老病死,这是不能够逃脱的,然后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这个不解释了,其他的书有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先说痛苦呢,因为这个勘布告诉我们说,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起来是一个消极悲观的事,实则不然,为什么呢,对痛苦的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承认痛苦是正常的,我们就能够集中精力去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纠缠在忿忿不平的情绪当中,想想看我们是不是拿了大量的时间,在愤懑,在生气,在觉得这事为什么对我要这样,我不应该承受这样的东西,对吗,当你脑子里面不断想着这事对你不公平,这事不应该发生,如果没发生该多好,你发现你的大量的精力耗费在不接受痛苦这件事上,对吧,但是当你知道痛苦的发生是必然的,这八苦,还有那三大类苦,就是存在那个地方的,所以当它发生以后他只是发生了,那你就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就好了,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就好了,怎么使得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就怎么样往那发展就好了,而不要纠结在那个情绪当中,这实际上是大幅度减缓了我们的痛苦,因此了解痛苦不是为了让我们逃避它,而是为了让我们直面它,你越直面它,痛苦就会变得越简单,而你整天希望它没有发生,它就会拼命的纠缠你,会让你变得更加痛苦和纠结,所以寂天菩萨曾讲过一句话,问题如果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如果没有办法解决,你担心也没用,对吗,这句话在互联网上变得特别火,因此了解痛苦我们才能够直面它,让它变得更简单,它只是一种感觉而已,第二个主题是克服恐惧,为什么我们人会有长期的恐惧,这本书里面这句话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它说人为什么会焦虑和恐惧,焦虑和恐惧的核心是我们拒绝无常的发生,拒绝无常的发生,什么叫无常呢,这个世界上的事是成住坏灭,它是不断地变化的,这本书在这,它过段时间,它肯定不在,到最后这本书就消失掉了,这叫坏灭掉了,所以你知道这个世界是无常的,你必然会变老,你一定变得身体越来越糟,你最后一定会长皱纹,走不动路,对吧,这是一定的,那么明知道它一定会发生,但你心中拒绝它,你就会焦虑,你就会觉得我很难受,我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安全,对吧,所以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以及外部的世界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误解,这个误解是什么呢,叫做执幻为实,我们把这个幻化的东西当成一个实在的东西,万事万物都是依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有固有性和恒长性,这个固有性就是无我,不具有恒常性就是无常,我并没有一个自性叫做黄金标,这叫无我,我也未必在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这个叫无常,所以当我们不认识到无我和无常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误认为是无常给我们带来痛苦,是因为那事发生了,这个无常发生了,所以让我觉得好痛苦,其实不对,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你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种办法,一个办法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面对无常,观察它,熟悉它,你才会发现不是只有你自己在失去,不是只有自己在衰老,不是只有自己在生病,不是只有你在经历挫折,没有安全感,对吗,所有人都一样,因为这个世界整个是无常的,每个人面临的世界是一样的,然后熟悉无常能够令我们内心真正的放心和开阔,另一个好处是我们因此会更加珍惜人生,懂得修行佛法的意义,有一个修炼的法门特别好,就是让你每天起来都觉得自己今天是最后一天,每天起来都觉得今天是最后一天,如果人生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会怎么度过,对吗,你开始可能会想说我得赶紧去挥霍,去玩,不是,实际上当你发现你的人生剩下最后一天的话,你最希望追求的是喜乐,是平安喜乐,就是宁静,然后发自内心的开心,只有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你真的能够相信无常,认识无常,面对它的时候,你的恐惧感才会逐渐消失。
另外一个主题是每个人都得知道人生难得,佛法特别强调人生难得,上次有一个人讲说那么多人都,如果说这个世界是轮回的话,为什么人口越来越多,那些灵魂从哪里来的,好了,你首先要知道轮回是六道,很多东西在一块儿轮回,所以这个地球上更多的是什么,不是人,你随便挖开十几平米的土地,那里面所拥有的生命的数量都大过人类,想想看,那些虫子,那些寄生虫,那个数量,都大过人类社会,所以你在这么多灵魂当中,你在这么多个体当中,能够投胎为人,你觉得这个难度有多大,这个佛陀讲过一个比喻,他说投胎为人的这个几率有多大呢,就是像在三千大世界广阔的海洋上,这个海洋很大,有三千大世界那么大,漂浮着一个木头的木厄,这个木扼就是驾车用的那东西,在这个木扼上有一个小孔,然后呢在海底有一个盲龟,有一个眼睛瞎掉的乌龟,这个乌龟呢,每100年浮出水面一次,然后这个木头就在这个海面随便的漂,三千大世界那么大的海面,然后这个盲龟每100年上海面伸出头一次,然后你能够投身为人的几率就相当于这个龟从海底探出头来,正好把脑袋从那个孔里面转出来的概率,这就是投身为人的概率,为什么这么难呢,包括佛祖还说过,跟阿南讲,手里抓着一把土,说我手中的土多,还是三千大世界的土多,阿南说当然三千大世界的土多,佛祖说你看你能够投身为人,就好比这一把土被我抓到的概率一样,三千大世界的土和这一把土的比率,这就是投身为人的概率,为什么投身为人这么难呢,因为在六道轮回当中,天道阿修罗和地狱的恶鬼畜生都没有顿悟的机会,没有成佛的机会,为什么呢,地狱恶鬼畜生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条件,他们天天生活在痛苦和愚痴当中,他们天天就是为了能够喝口水,为了能够去吃口肉,然后他们就能够很开心,所以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关注这个关于心灵修炼的问题,这个天人阿修罗为什么不行呢,是因为天人没有痛苦,他没有痛苦,他觉得生活很美好,他希望生活就这样下去就行了,所以他们没有修炼的动力,只有我们人,既有生活当中充满大量的痛苦,我们同时还有修炼的机会和可能,所以在整个六道当中唯一最接近成佛,最近接近了悟,最接近能够了脱生死的这个一个途径的人生,所以我们说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还有人讲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有一个比喻特别好,有意思,就是你在监狱里面住着,判了无期徒刑,然后呢,监狱长告诉你说,你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回家去过一个月,好,放出来一个月,然后放出来这一个月你会做什么呢,你有一个月的假释期,你会做什么呢,然后很多人就会说我要去吃好吃的,我要去旅行,我要去干什么,干什么,干什么,把很多在监狱里做不了的事都做了,然后觉得很开心,然后胡吃海塞折腾一番,完了,但是你不知道一个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如果你出来这一个月,表现特别好的话,你就不用再回那个监狱,你会怎么做,各位理解这个比喻了吗,就是我们被放到这个世界上成为一个人,就好像我们从六道轮回当中放出来一个假期一样,我们这个假期不用去做恶鬼,不用去做畜生,不用做蚊虫,不用做这些东西,我们成为人了,然后我们就会认为说,哇,终于来机会了,我们要赶紧玩,赶紧吃,赶紧占有,对吗,那么好,结束之后,你就再回去,再回到那个监狱当中,而如果你能够良好运用这一个月的时间,你能够做一些修行对吗,然后认识自己的心灵,了解这个世界整个运作的规律,知道这个世界真正的道理所在,那有可能你不用再回到那个里面去的,这就是关于人和成佛之路这个比喻的,所以希望大家知道作为一个人真的非常难得一件事,
然后什么叫做安乐呢,这本书里面讲到什么是安乐,放下执着就会安乐,那什么是执着呢,怎么才算是放下,说到底安乐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自己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这是希阿荣博堪布写的原话,其实痛苦消失就是快乐,如果人们能够像观察自己皱纹一样去观察熟悉自己的心念活动的话,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你躺在你们家的床上,听这本书的时候,你早上起来一边刷牙的时候,一边在听这本书的时候,或者你开着车,一路堵车也好,畅通也好,你听着我讲这本书的时候,此刻这种感受,就具备着淡淡的一种喜悦,如果不把快乐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们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觉就会延长和扩大的,好好体会一下这句话,我们有多少人是把快乐寄托在外部世界,就是说我们只有得到这个我才快乐,只有我得到这个我才快乐,只有我拥有了什么东西,我才能够快乐,这时候你发现你的快乐真的好少,对吗,而且你所拥有的这些东西都是瞬息万变的,它会分分钟钟就不一样,你的账户上的钱会减少的,一会多了,一会少了,你因为它就一会高兴一会生气,对吗,所以你的快乐在不断地消耗,而事实上如果你的快乐并不建立在这些外部的东西上,你此刻坐在这,就能够体会到那种淡淡的喜悦,这种感觉就叫做轻安,轻安是所有修行的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对吗,那么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什么叫我执,我执就是对自己的执着,认为自己很重要,自己很强大,自己不能够被侵犯,法执是对周遭事物的执着,所以其实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我们耗费了一生的精力企图在自己和外界之间切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你总想把自己保护起来,这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会让你变得更加不快乐,你发现你尝试了那么多次,你还是被别人伤害,你尝试了那么多存款,你用了那么多的保险,你还是会觉得自己不富足,不足够,这种挫败感会使得你变得更加不快乐,所以注意观察你的各种情绪,能够帮你安住在自己的负面情绪当中,而不是压制它,对待负面情绪的方法既不是压制也不是发火,把它发出来,这两种方法都会对你的身体产生很大的伤害,你应该安住在这个情绪当中,这个能够帮我们培养菩提心,然后把快乐寄托在向外持求之上,不断向外追求之上,就会像喝盐水一样解渴,得到的越多,越不会满足,有钱人真的未必比没钱的人快乐的多。
然后还有一个主题,堪布讲到自律,修行其实不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者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慈,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等精神品质,也就是要关注到我们的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的调整自身的行为,与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和快乐,就是什么叫慈悲呢,就是你的所作所为不要给这个世界的其他人再造成伤害,这叫慈悲,所以不忍心看到另一个生命的痛苦,这叫测人之心,孟子讲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这个基础上你如果能够再往前迈一步,参与分担另一个生命的痛苦,这就是悲心,虽然有时候我们表现的自私冷酷,但是你的这种能力始终是存在的,就算在一个杀手的身上也能够提现,看过杀手来昂吗,那个杀手不太冷,你发现真正丰富的人物,表面上很冷酷很残忍,但是他内心中一定还存在着悲心,所以从长远来看,如果我们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必须做到自律,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就是我们讲的正念,所谓的想开一点,咱们经常讲你要想开一点,所谓的想开一点就是不强化对事件和情绪的负面认知,不在心里编故事,故意夸大,加重你的感受,自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不要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无益的想像当中,没有好处的这种想象当中,负面情绪的存在就意味着幸福感的缺失,没有自律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没有好处,自律不是压抑情感,而是考虑他人的感受,我们的目的是不伤害,OK,所以你发现很多出家人不容易发脾气,对吧,他不生气,为什么呢,他不想去伤害众生,所以这就是我们自律的目标,佛教经常讲戒律,大家讲戒律是束缚,戒律使得你不能吃肉,戒律使你不接近女色,戒律使你不偷盗,不淫邪,实际上戒律不是为了束缚你,戒律是为了保护你,戒律是使你给这个世界造成的伤害尽量减少,用藏族人的话讲特别有意思,什么是戒律,戒律就是不要做那些让菩萨看到会笑话你的事,我们做这些事,别人看不到,菩萨看得到,所以你将来见到菩萨,他会笑话你,你看看你当年做的事多可笑,所以戒律是保护你,有意思吧,还有一个常见的词叫皈依,我们经常讲皈依,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很多人都会引用,他说有的人居无定所过着安宁的日子,你看西藏的牧民,居无定所的过着安宁的日子,但是有的人在豪华住宅的里一辈子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皈依是整个的修行,那个皈依的仪式并不是修行的起点,真正的皈依是一生的修行,佛陀关于无常和因果的开始给了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希望,哪怕是最穷的,目不识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并且能够无惧的接受无常,人们逃避无常是人们以为无常只是人生的一种遭遇,只要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就可以规避,无常不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你如果意识到无常不是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的话,那么皈依就不是一个仪式,而是整个人生的作为,所以相信因果不是等于相信宿命,否则我就不需要那么精进的修行了,因为有因果,因为有宿命存在对吧,因果和宿命是两回事,去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我们所说的般若的智慧,这就是我们修炼的目的,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你把心量放大到把所有的众生安乐都考虑进来的时候,你就能够坦然承受所有的辛苦和磨难,这就是皈依的意义。26:38,而死亡呢,只是目前这个生命的结束,而这段生命所承载的因果,还将继续下去,现代人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假设,这个堪布就讲,我们经常会假设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会编各种科幻片,很多人都愿意相信,那为什么不假设有来世呢,如果你稍微放开一点心量,愿意假设有来世的话,你发现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它会使你今生活的很幸福,对吧,还给你未来带来希望,所以在堪布认为来说,我并不认为假设有开始比假设有明天或者明年更荒谬,对这个轮回半信半疑的人,堪布说,我不说服你一定要相信轮回,但是我们不妨采取一个科学的态度,承认自己并不知道轮回是否存在,这是不是一个更科学的态度,不要那么早下结论好不好,然后同时也不排斥去了解更多关于轮回的知识,追求觉悟的过程就像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迷宫里面突围,如果没有佛法的指引我们将永远被困在里面,原地打转,那么皈依佛法其实需要胆识,这个很重要,需要胆识,很多人皈依是为了干嘛呢,是为了给自己买一份保险,说我的家里面已经有钱了,已经有了保险金了,但是还不够,我还得信佛,我信佛能够保证我更安全,对吗,这个想法完全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法不想你承诺任何安全感或者确定性,事实上佛法就是打破你对安全感的幻想,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我们习惯生活这种不迎不拒的态度和做法,当你能够打破这种安全感的时候,你根本不需要依赖在某件事情上,你根本没必要非得停在一个东西不变,觉得这个事只要不被破坏才会更好,没必要,所以佛教并不承诺你一定要变得更安全,拜佛不起到这个作用,拜佛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你自己变得简单,让你自己变得谦卑,不要有那么多的傲慢,对吧,减少你的分别心,这时候你才会生活的更加从容和愉快,拜佛并不能给你带来安全感,如果求神拜佛会有用的话,我劝你不要以这个原因拜佛,这是没有用的,得不到。
我们还经常谈一个词叫出离,就是发了出离心,就是我突然对现在的生活不愿意过了,我打算过另外一种生活,这叫出离,实际上出离离开的是什么呢,出离离开的是一种惯性,我们都生活在巨大的惯性当中,我们觉得这个事比这个事更好,是因为你更习惯这个事,而人生中最大的惯性是什么呢,就是轮回,轮回就是一种惯性,如果你不改变习惯的话,你就会被这个积习所牵引,就会投身到下一个轮回当中,所以如果想让这个巨大的轮回的轮子停下来,简单的办法就是你能够不断地改变现在的习惯,然后才能让那股巨大的惯性停下来,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这就叫做出离,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真正的自由,是能够摆脱整个社会惯性,而最大的惯性就是轮回的惯性,所以为什么修行不能够持续改变我们的生活,有人修行一段时间,感觉挺好的,但是过一段时间又回去了,原因是什么,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的太紧了,我们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生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再为生活上一个保险,然后生活就像我们手中握着的沙子,抓的越紧流失的越快,所以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对你的生活放松一些,不要总想掌控一切,这个时候你的心态会变得更平和,更舒服,你才能够感受到一天一天当中的快乐,包括我的亲人在内,我见到过很多人生活的很焦虑,为各种各样细小的事情焦虑,各种事都能引起他们的焦虑,因为他们把生活抓的太紧了,他希望生活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的实现,让大家都安全。生活中每件事情都会让我们心头立刻一紧,然后我们就会立刻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们自以为我们是生活故障的检修员,每天一副严阵以待的样子,顺境如此,逆境就更加可怜,修行只是让你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在那种不确定性中安住的感觉,有人把这个叫做自在,我们经常看到写到得大自在,什么叫大自在,我们能够在任何不确定性环境中安住下来,这叫自在,所以趋利避害是众生中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我们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免于痛苦,而实际上确实是使用另一种痛苦来替代一个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我们的恐惧,把自己看的太重是我们另一个顽固的习惯,从抓取到舍弃,仿佛是一个重大的选择,而实际上你并没有选择,如果你自以为是,不仅隔离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到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到别人,自以为是还表现为自卑,这话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自以为是会表现为自卑呢,他说如果你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呢,习惯看上去让我像一个傻瓜,所以如果你愿意改变这些习惯的话,如果你愿意改变这些让你看起来像一个傻瓜的习惯的话,这个就叫做出离,真正的出离不是到庙里出家,真正的出离是愿意放下改变,这叫做出离。
最后我们要讲什么是菩提心,佛教徒是什么。佛教徒就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观察自己的身语意,观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第二个是柔和的对待自己,慈悲不仅仅是针对他人,也是针对我们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我们自己,当我们缺少对自己慈悲的时候,很难真正的对他人慈悲,一个人整天想着关怀别人,整天去福利院里面做好事,但他对自己都特别的刻薄,他天天都让自己很痛苦,他怎么能够给别人带来喜乐呢,所以你首先得学会对自己慈悲,你才能真的对别人好,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自己会有很多负面,你有很多做错的东西的时候,这个时候依然不要忘记知足和感恩,我有错误,我有缺点,但我依然可以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很重要,因为只有你不放弃自己,你才会不放弃他人,如果你对自己的贪婪,自私,懒惰你都不能够忍受的话,你都会深深自责的话,那么你对别人出现这样的事,会更加严厉的指责,
所以呢要学会对自己宽容,对自己慈悲,只有尊重自己内心感受,只有学会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你才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能力,你才能相信他人觉悟能力,一样,这都是由己及人,所以大乘佛教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这种发心就叫做菩提心,千万不要觉得成佛是一件听起来可笑的事,咱们这一辈子走的就是成佛之路,无论你愿意不愿意,你都走在成佛之路上,这辈子走完了不行,下辈子再走,希望众生都快乐,这叫慈心,愿诸众生远离痛苦以及痛苦的因,希望所有的众生远离痛苦,这叫悲心,对自己感恩,对他人随喜,你看,对自己作对做错,感恩,然后对他人随意,他人做对了,高兴,这个叫喜乐,对一切欣然接受,自然平等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这个叫舍心,所以这四个在一起的,叫做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都是菩提心的范畴,修炼的方法,我们讲的是六度,什么叫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就叫做六度,叫六度波若密,六度菠萝蜜,就是度到彼岸,就是从此岸到彼岸,那么什么叫做布施呢,38:12
布施的精髓就是舍弃你的贪执,我们特别想要这本书,我不舍得丢掉,但是你要学会布施的话,如果有人要,你可以给他,对已有的东西不执着,对没有的东西不希求,这就做不执着,叫做放下,我们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的贪爱和执着,所以并不存在实惠无人这种事,也就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者为布施的结果而牵肠挂肚,对于已经拥有的随时能够放弃,对于没有的不再贪求内心的满足,这就是最好的布施,千万不要觉得我们布施给了别人,是你给他们施泽恩惠,当你没有觉得帮助别人的时候,这才叫布施,而你整天觉得我又做了多少好事,我又帮了谁谁,那个地方欠了我什么东西,整天以一个慈善家自居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放弃任何东西,你只不过拿它去交换一种感觉而已,所以这个不叫真正的布施,布施是真的放下,捐出去就不要管它,它最后用的好不好,没关系,这个随缘就好了,我只是布施,修炼我不拥有这些东西,不贪着它,持戒呢,戒律不是束缚,而是保护,戒律指适当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它的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这个叫持戒,比如不让你吃肉,这其实是对你的保护,,对吧,不让你淫邪,不让你偷盗,不让你说谎,不让你欺负人,这都是对你自己的保护,所以当你能够持戒的时候,对你是种保护,保护自己,保护众生,忍辱,这个是很多普通人最觉得做不到的,说你骂我,我就要骂回你,你欺负我,我就要打你,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保持人格平等,忍辱能够让我们时时刻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任何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就是忍辱的要义,任何情况都能够适应,任何可能性都能够接受,既没有屈,也没有避,所以没有恐惧,也不会不耐烦,忍辱是和正念相关的,比如说你被一个人欺负了,保持正念,这就意味着我并没有特别希望摆脱目前的状况,因为没有一个自我受到伤害,什么叫做精进,精进不是因为必须而勤奋的去做事,就是我们平常做事是必须,因为你不做事就失业了,你不做事家里就没得吃了,这叫做勤奋不叫精进,精进并不是因为我必须而勤奋的去做事,这个才叫做精进,所以如果求知需要一辈子,我就一辈子欢欢喜喜走在求知的路上,不因为漫长而着急,沮丧,这叫做精进,勤奋是需要得到结果的,你勤奋说我加班了,努力十年,我创业,我上市了,这是勤奋,你要带来的结果,精进是什么呢,可能这辈子没有人承诺你会修成佛,没有人承诺你这辈子一定会成功,但我还在不断地努力,这个叫做精进,这个禅定呢,就是舍弃散乱,禅定也帮你舍弃,没有定力而企图在喧闹中不散乱,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安住,如果能不离清醒的觉知,那么一切行为都可以是禅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有定力,能够舍弃散乱,专注当下,最后的智慧是指波若空性,它超越文字,就是它很难用文字描述出来,它比较接近内心一种极度开放的状态,清明,辽阔,不僵化,不固执,不拒绝,不祈求,也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波弱的感觉,所以当你能够用六度菠萝蜜来修炼的时候,你就离佛法很近了,整本书告诉我们修行是次第而行的,是平凡而具体的,每天你在做的时候都是在修行,就跟我们吃饭睡觉一样,所以这本书是一个引子,我特别希望大家去看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