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新认识近视眼:视力并不代表近视度

重新认识近视眼:视力并不代表近视度

作者: 蓝色多莉 | 来源:发表于2023-02-09 05:52 被阅读0次

阅读笔记第39/365天

今日阅读《大国护眼之策》

——青少年近视眼防控实用指南

  作者:赵阳

  第一章 令人担忧的青少年视力问题

1.一个突出的问题:近视低龄化。

在我们身边近视的孩子越来越多,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已经达到53.6%。自2018年8月《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发布以来,近视防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状仍不乐观。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

维护好孩子的视力需要18年,毁掉孩子视力却只需要3个月。现在初发近视的年龄段已经前移至3~7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孩子的近视度数会以接近每年100度的速度增加。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一年级是100度的近视,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可能就是500度的近视了!到孩子18岁,高度近视就在所难免了,所以近视防控工作迫在眉睫。

造成近视低龄化的现状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孩子学业负担重

·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

·不良的用眼习惯。

2.近视对孩子的影响。

近视从来都不是小问题,近视对孩子的危害不仅仅是戴眼镜这么简单,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会在不知不觉中蚕食孩子的梦想和未来。

·视力不佳,看东西模糊会影响孩子听课效果。孩子长时间用眼后,眼睛会又干、又涩、又疼特别难受,注意力也难以集中,成绩难免会受到影响。

·近视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体态发育。

·近视还会限制孩子升学、就业的选择。

·近视度数的逐年加深,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加大,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梦想实现。

3.近视问题关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肩负保卫国家重要使命的陆军,空军,海军还有执行特殊作战任务的特种兵,潜水员,空降兵等,他们在视力方面的要求是不能打折扣的。如果本身有近视的问题,就算做了矫正手术,视力达到了相关标准,也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后遗症”,无法适应高空低气压或深海等环境,对打击、碰撞的承受能力也会下降。

如果我们任由孩子的近视问题发展下去,将来必然危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4.近视防控意义深远,使命重大。

近视防控是由“预防”和“控制”两方面的工作组成的。除了预防工作,对于已经出现近视问题的孩子,我们更需要做好控制工作,也就是要在孩子已经形成近视之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控制度数不再增长或是缓慢增长。从专业角度来讲,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最应当做的是控制眼轴,只要控制好这一点,就能有效的避免低度近视快速发展为高度近视,还能有效的减少未来发生眼病的可能性。另外在“控制”之余,我们还应该积极的去“治疗”,达到改善孩子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的效果,实现让他们摘了眼镜也能够看清的终极目标。

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在青少年生长发育期间,近视度数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高度近视并不只是近视度数高,生活不方便那么简单,而是一种眼疾。一旦眼轴超过26mm,成年后,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疾病的风险将明显升高。

5.当前近视防控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大家在认知上还没有将近视防控,尤其是预防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多数医院集中于配镜和角膜塑形镜的治疗方案,很少能拿出其他更加先进而有效的近视防控手段。

·现在的近视防控手段实施起来存在不小的困难。比如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控制用眼距离,在生活中都很难真正执行。

·医院缺乏近视防控,尤其是预防的有效手段。民间近视防控机构的防控措施又鱼龙混杂。

6.近视防控,时间和亲子关系才是最大的成本。

近视防控是漫长的马拉松,需要计算成本,除了经济的成本以外,还需要考虑时间的投入、孩子是否愿意配合等问题,要寻找孩子喜欢的、容易坚持的、花费时间少且经济成本可控的方案。

7.近视防控要多方协同,多管齐下。

近视防控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共同努力,孩子自己也得上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打赢这场“战疫”。

8.后疫情时代,近视防控的心态是。

现代社会,电子产品使用是避免不了的事情,改善家庭的学习环境,选择桌面远向装置或者接到3m以外的电视、投影上观看,是有效的防控手段。

第二章 重新认识“近视眼”

9.关于近视的若干传言。

·要不要戴眼镜以及戴眼镜会加速视力增长

如果孩子出现了视疲劳症状,那就应该戴眼镜,如果暂时还没有视力问题,看黑板还挺清楚,就可以不戴。

近视加速发展的原因是,一旦孩子近视,眼球由近似球形向偏球形的变化会导致周边成像滞后,而不是戴眼镜的罪过。普通的眼镜对近视发展没有保护作用。

·配眼镜前是否必须散瞳验光

因为散瞳后验出的结果才能反映眼睛本身最真实的状态,配出的眼镜度数才准确。所以如果要配镜,尤其是首次配镜,散瞳验光是必要的。

10.为什么不同的医院、机构之间观点差异很大?

医学是保守、谨慎的科学,近年来近视防控相关知识更新较快,进入到教材之中还需要经历相对漫长的过程。眼科医生曾经学习的教材中,可能并没有近视预防的相关内容,这也是医生们观点不一致的原因之一。

11.什么是近视?

眼睛像是一台照相机,看远处的物体时,如果光线刚好聚焦在视网膜上,成像会非常清晰,这个状态我们叫“正视”。如果眼轴比较长,或者“镜头组”——角膜、晶状体屈光力度过强,导致成像点跑到视网膜前,就叫“近视”,相反,成像点在视网膜后,就叫“远视”。

从眼球结构上来说,屈光度由三要素决定,分别是眼轴,角膜和晶状体。角膜曲率大、晶状体厚、眼轴长都可以导致近视的发生。其中角膜曲率过大和晶状体过厚引发的近视属于先天性因素,眼轴是后天可以控制的因素。

12.近视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先天性角膜曲率大。

·遗传方面的因素。

·眼睛缺乏营养,尤其是光营养。

·长时间近距离的用眼。

13.近视防控的最佳时期。

6~12岁的儿童,眼球软,胶原丰富,可塑性强,近视的防控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近视防控的黄金时期。

14.视力和近视度是一一对应的吗?

视力又称视觉分辨率是眼睛能够分辨的外界两个物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眼睛发炎,出现红眼、沙眼就会导致视力下降;同样眼睛受到外伤,我们也会看不清东西;再如出现了晶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视网膜病和其他疾病,也会导致视力不同程度的下降,严重的时候还会致盲,而近视只是引起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近视影响的只是聚焦方面的能力。影响视力好坏的不只有我们前面讲过的屈光度这一个因素,还有瞳孔的大小,视网膜的功能和视皮质的功能,而近视度数不变也不代表视力就不能提升。瞳孔在临床中一般不去改变,但后两个因素是有办法提升的。

视力与近视并非完全对应,视力提升并不代表近视一定好转。

15.眼轴是最重要的监测指标。

视力和验光存在很多干扰因素,导致准确性不够,甚至可以人为操纵检查结果。如果孩子接受一些眼部治疗,如按摩、脑电刺激、视功能训练、角膜塑形镜等,这些因素都可以提高孩子的裸眼视力。这让裸眼视力与近视对应的关系失真了。虽然一些眼部治疗通过短期刺激能提高视力,但效果不一定持久,也不一定能够控制眼轴。

对个体而言,眼轴和近视度数是可以一一对应的,无法作假,精度高,灵敏度高。短期内眼轴迅速增长,晶状体来不及代偿,近视度的增长就是必然的。所以眼轴是近视防控最重要的指标,家长不仅要关注视力,要更关注眼轴。

16·建立电子视力档案。

完整的屈光档案,包含了身高、体重、视力、验光、眼压和眼球生物测量等一系列检查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就能使我们尽早发现孩子是否有近视倾向,是一个很好的预警机制。

定期复查所获得的数据,如眼轴和眼轴增速,可以帮助我们及时预警,还可以评价过去一段时间防控工作的效果如何,以便及时调整防控方案,也可以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判。

17.评价防控效果的标准。

在监测近视防控的效果时,最应当关注的重点就是眼轴,特别是在孩子近视的进展期,我们可以根据每三个月的眼轴增速,决定是否要调整防控方案。眼轴增速控制在每月0.02mm以内,可以认为防控效果达到及格线,近视度数增长很缓慢;控制在每个月0.01mm以内,则认为达到优秀,近视度数不增长甚至回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新认识近视眼:视力并不代表近视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yc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