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我很敬重的同事向我推荐了罗胖的新书——《阅读的方法》,我先后读了好几遍,收获颇多。
1.《夜航船》里一个有趣的段子
从前,有位僧人与一位文人同宿于夜航船中,文人滔滔不绝,高谈阔论,僧人谦逊礼让,敬畏慑服,双脚蜷缩而眠。
过了一阵子,僧人感觉文士言语中多有破绽,就问文士说: 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文人不假思索地说: 当然是两个人。
僧人又问: 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学子坚定地说: 当然是一个人了。
僧人听了笑着说: “这么说来,还是让小僧先伸伸腿脚吧。”
一个所谓文人,连尧舜都不知,何其为读书人,高谈阔论者往往无知。
2.对钱穆所著的《国史大纲》的评价
先秦战国最热闹的是战场,而钱穆却认为变在学术思想,这也是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
秦汉帝国,钱穆没有写帝王将相的故事,而是专注于大一统政府的创建。
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三十多个大小王朝交替兴亡,钱穆反倒认为最精彩的变化在于社会经济领域。
隋唐两代,钱穆认为兴衰转变的关键是制度,于是他花了很大篇幅去讲科举制、两税制、府兵制等。
宋朝漫漫三百年,钱穆关注的大变局是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元明清时代,钱穆着眼于政治体制的专制化,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3.对于三国时诸葛亮一再出师北伐的看法
身在局中,每个人的处境,都远比局外人看到的复杂和实际。
有关的国际政治的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对外发动攻击,既可能是为了获取外部利益,也可能是为了缓和内部矛盾。
刘备去世后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蜀汉政权。
刘备从河北起兵,跟着他的有关羽、张飞、赵云,然后在徐州的时候有糜竺、糜芳兄弟加入,就是他的大小舅子。
在荆州,又加入了诸葛亮、黄忠、魏延等人。占据荆州之后,又有法正、李严等这些刘璋旧部加入。
所以,当时蜀汉集团的内部政治结构十分复杂,诸葛亮和李严之间,魏延和杨仪之间都曾有过争斗。
那么,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作为丞相怎样才能保证内部的凝聚力?
除了北伐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国家长期处于对外战争的状态下,既能使军政大权不旁落,还可以对各个集团进行强有力的动员,又趁机吸收姜维这样的外部人才,北伐近乎于“三赢”。
4.王鼎钧所著的回忆录《昨天的云》
罗胖特别推荐了王鼎钧先生的系列回忆录,一共是四本,王鼎钧先生是文学大家,1925年出生于山东临沂,一生颠沛流离,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台湾生活过,晚年迁居美国,他写这部回忆录被称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罗胖说,年龄越大越喜欢读自转、回忆录和书信集,回忆录的价值在于让我们看到传主生活的那个时代,一些重要的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因为在宏大叙事中这些过程往往被淹没了。
总之,看过罗振宇写的《阅读的方法》后,你会有很多新的收获,他说很多时候,完成大于优秀,做总比不做好。
用罗胖的话说,阅读没有方法,唯一的方法就是挑你喜欢读的书阅读,只要你广泛的阅读,终有收获。
爱上阅读的方法说了也很简单,那就是一段不喜欢,就跳过去。一本书不喜欢,你就换上一本。
你一本书一本书的读下去,你读过的一本书就像是一颗蛰伏在你心中的种子,终有一天,只要条件适合它会破土而出,慢慢地长出嫩芽,渐而发扬壮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