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还在感慨今年仿佛过了很久的秋天,秋装都不够穿了,往年还没怎么换秋装,冬天的凉意就迫使我们穿上厚衣服了。校园里的树叶还在随风而落,尽显秋天的萧瑟和唯美,哪知冬天悄然而至。
周五下午放学时,打开教室窗帘,天已黑。我清醒地告诉自己:“这不是因为你听课太认真忘记时间了,而是冬天到了。”难怪最近我的脑海里总出现“冬眠”二字,早上起不来,设置了几个闹钟,磨蹭一会儿才起床。如果赶上下雨天,真的很想躺在暖和的被窝里追追剧,看看电影,愉快地度过一天。
可想法很慵懒,行动很果敢。最近白天上课,晚上听讲座,其余时间在应对课业任务,当然还要留点时间给兴趣爱好。我内心的真实声音是:作业好难啊,不想写;这周的曲子有点难,不想练;事好多,我可以不预习吗?要不,不去听讲座了?
实际的情景是:我非常投入地写作业,按时提交每项任务;弹了很多遍练习曲;上课前还是会预习教材,查查生词,了解重点;听了几场主题不同的讲座,感受到不同观点的碰撞。
我虽然经历了纠结、挣扎的心理过程,但最后都是选择带着慵懒的想法直接行动。对当下的我来说,完成这些事的满足感远远超越慵懒带来的舒适感。因为我期待学业的进步、在业余时间里能弹奏喜欢的钢琴曲、能跟得上专业课的课堂节奏和进度、想听新颖的观点和不同的故事……
有时什么都不想做,有时很想偷懒,有时会抗拒新任务,有时会拖延到最后。这些感受都很真实,也很正常 。一个人怎么可能时时刻刻都保持奋斗劲儿呢?允许自己有多样的心理活动,然后边畅想慵懒的状态,边着手要做的事,就不会那么被动了。
起初不情愿地开始新任务,过一会儿,渐入佳境,又过了一段时间,竟然完成得差不多了。“行动”让“想法”暂时收起慵懒,变得积极起来,也让“行动”本身有更大的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