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得失勿回嗔

作者: 易郁生 | 来源:发表于2023-05-22 23:36 被阅读0次

予人指出错误,需要智慧和勇气。但如果仅仅是需要这两者,似乎又觉没有那么困难,细细品啜,难就难在明明事不关己却非要降低自己的聪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撕破自己不论是非,不言好坏的完美外衣——忠言逆耳,陡生嫌隙。

莫说成年人,就连一个小小孩童,如若当面指出其身上显而易见的缺点,孩子也会心生不悦,继而产生隔膜。此非人之常情乎?

人人都想以绝对“好好先生”面目示人,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然人食五谷杂粮,身心岂能无病?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即如此!

人类自从进化到可以用语言沟通问题,语言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古语有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可见语言的力量是多么巨大。

老友甲向老友乙借了一笔钱,老友乙天真烂漫,两人闲暇漫谈之时,老友乙言道:“人时常要把‘感恩’二字常挂心头,现在钱不好挣,能够一次性借X万出去,不是那个人还真借不了......"老友甲顺嘴答道:“其实我还有些朋友没开口,不然我想借肯定借得到!”

甲、乙两人这一言一答实际上无形之中就都犯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过错。甲觉得,即为良朋,江湖救急乃分内之事,何须特意提点;乙觉得,虽为挚友,然自己所说大环境也的确事实,能够拳拳相助实为难能可贵,况且只是友人之间交换价值观念,那一句大概意思"找别人也能借到"之语,实属伤人。难道我乙、丙、丁诸人的行径还不如“还有些朋友?”是自己主动谄媚赶着要借吗?

语言就像调味品,无论口味淡或者口味重的人,都有一个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有时候,我们绝不能从语言的优劣之中去评判人的优劣,但有意识去纠正自身组织语言的问题,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把谨言慎行作为人际交往的必修课,不仅仅央求“及格”,还要力求“优秀”。

其实甲、乙二人都是我一生之中最最亲密和重要的友人。我不能指责任何一方有其过失,我更不愿意置若罔闻,作壁上观。我快而立之年了,我同样知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谆谆告诫。我是不愿意在任何人面前指谪其言行谬误,我只会好言宽慰其中一方:“他绝无此心,更无此意,有时候率真之人往往言语鲁莽冲撞而不自知,朋友弟兄之间勿以耳闻为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大度雍容,要平不平。”

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

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耳朵听惯了奉承话,就会讨厌逆耳之言;

眼睛看惯了讨好的行为,就会憎恶耿介之举;

内心习惯了温顺的服从,就会恼怒违抗拒绝。

以文章说理,让当事人扪心而问,留神自思,"言"和"行"孰轻孰重?人生苦短几十春秋,倘若活在几句"顺逆"之语上,岂不是辜负了大丈夫行走一世的雄奇慷慨!

闻过则喜,明辨是非,洞若观火,情智莫失。言好语坏,甘之如饴,常怀忠恕,泰然自若。

相关文章

  • 勿嗔勿喜

    不生气不生气

  • 手指板绘-串佛珠的小和尚

    静心,安心,平常心 勿念,勿悲,勿嗔

  • 三句诗:魂破

    残魂破 勿痴 勿嗔 独你一个 2019.2.13.

  • 修行心要

    作者:学山禅师 居士:请师父开示修行心要。 答:不贪,勿嗔,莫痴。 居士:经云:贪嗔痴性,即是佛性。又云:贪嗔痴,...

  • 深呼吸,勿起嗔

    当我们的心只感觉到黑暗的时候,我们便亲自将自己用嗔念牢牢的束缚与捆绑,使自己的恶意从心中长出枝叶,然后内心焦...

  • 承诺不易,勿记得失

    许下一个承诺与做决定是很容易的时候,可我不太敢去轻易给你,只因心里不同了原本就看重这些的你更加的努力去做好你自己,...

  • 承诺不易,勿记得失

    许下一个承诺与做决定是很容易的时候,可我不太敢去轻易给你,只因心里不同了原本就看重这些的你更加的努力去做好你自己,...

  • 『原创』如梦令·故地重逢老友

    故地重逢老友, 面貌精神依旧。 言语尽寒暄, 忽闻风狂雨骤。 勿走,勿走, 同饮几杯淡酒。

  • 日精进88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事繁勿慌, 事闲勿荒。 人无远虑, ...

  • 新人报到

    试水勿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言语得失勿回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at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