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把自己陷入纠结的漩涡中,源于早前发布的一条朋友圈小视频。
视频的内容是去年年底的某个周末,女儿在家里跟我一起扫地,拖地、打扫卫生,她做得十分卖力,虽然还不能熟练使用扫把,动作看起来有些许滑稽,但我十分欣慰并对她予以赞扬和鼓励。
我发送这段视频的初衷相当单纯,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简单记录,却没想到最近被朋友圈中的某一位“朋友”好一顿质问。
这位“朋友”评论说:“都是养女孩,别人家周末不是带去跳舞弹钢琴,就是去学习英语或者培优,你却让你女儿在家里打扫卫生,是想让她以后当清洁工?为什么把自己女儿培养的这么low? "
我竟一时无言以对。这样“超然”的价值观,也真是奇葩一枚了。
分担家务有什么错?我承认,现在的家庭教育中,70后、80后的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也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为孩子的兴趣买单,所谓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范围也相当广泛,不再局限于艺术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我们对孩子个性化培养的原则和初衷。我自己也努力践行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培养孩子自己的生活能力。从某些程度上来说,生活能力甚至应该优先于艺术能力。不是吗?
你可以一天不弹钢琴,可是你能一天不吃饭吗?你可以十天不讲英文,但是可以十天不洗衣服吗?你可以一个月不练习舞蹈功底,但是你可以一个月不打扫房间吗?
也许有人会说,艺术家都是不拘小节和不善于生活的。我却并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一个女孩最精致的生活,是具有照顾好自己的一切的能力,让自己吃饱穿暖,交善良和温暖的朋友,全力以赴的学习和工作,让自己的一切都细致、服帖、接地气。未来的路那么远那么长,成为艺术家多么渺茫,成长为一个接地气的大人却容易得多,也直接得多。
何况,学习艺术和培养生活能力本身并不冲突。你可以学钢琴,但不表示你就应该不会洗衣服;你可以学习书法,难道就可以不会打扫房间?你会跳舞,难道就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我那位朋友的认知中,想必是认为两者无法兼顾。我想,解决方案很简单:智商不够情商弥补。学习一个时间管理的课程,合理分配和运用左右脑的功能;再不济,多花点时间,“勤能补拙”的亘古道理我还是认同的。
最重要的是,我反对一切针对工作性质的歧视。清洁工怎么了?清洁工就很low吗?早前刷爆朋友圈的新津春子就是一位在日本机场工作了23年的清洁工,打扫出了世界上最干净的机场,受到了整个国家的尊重,获封“国宝级匠人”称号。只要用心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难道这样的人不是艺术家?
歧视别人的人,未必灵魂就高尚。自诩逼格很高的人,maybe在别人眼里就是傻冒一个。
那位“朋友”的留言,我已经删除了。这个“朋友”也被女儿的扫把扫出了我的朋友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