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与“并提”探究
——《三峡》翻译教学反思
今日学习《三峡》第一课时,目标重点是自主翻译全文,课前部分学生已经背过《三峡》,唯有极个别学生还不熟悉课文,有读错字现象,好在这一环节耗时不多,但翻译遇到不少难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林寒涧肃”这几个句子的翻译遇到障碍,该怎么翻译才能达到“信达雅”的结果?
我给学生讲了“互文”这一修辞,比较直接告诉学生这几个句子的翻译,应有对应关系,但是在对“互文”这一知识点的概念上没有讲清,我预感有部分同学应该没有理解“互文”,而我在讲这些句子翻译时似乎也没有说清何为“互文”?
下课后迅速查找资料,重新认识“互文”“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古汉语中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文中“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这一句,“重”和“叠”是同义词,《苍颉篇》解释:“叠,重也,积也。”这两个词用在句中修饰“岩”和“障”。“隐”和“蔽”也是同义词,《说文》解释:”隐,蔽也。”都是遮挡的意思,在句子里充当“天”和“日”的谓语。所以,此句应理解为:重叠岩障,隐蔽天日。相应的译文便是:“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举例:
(1)”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误解:“将军经历了很多年的战争都为国战死了,战士多年之后得胜归来”(这个逻辑上就很奇怪)正解:“将军和战士经历了很多年的战争,有的为国牺牲,有的凯旋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误解:打开我东屋的房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正解:(这么久没回家,不禁欣喜)于是每间房门都要打开了,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误解: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正解: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梳理美丽的云鬓,然后贴上漂亮的花黄。
(2)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误解:不因为所处环境而喜,也不因为个人遭遇而悲。
正解:不因为所处环境或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为所处环境或个人遭遇而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误解: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正解: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身居江湖,都为百姓为国君担忧。
(3)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误解:秦朝的明月汉朝的关口。
正解: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口。(这里用了以汉比唐的手法,意思是可这明月不仅仅是照耀着唐朝的战士,也照耀过秦汉时代的戍卒啊;这边关不仅驻扎着唐朝的战士,也驻扎过秦汉时代的征人哪。)
(4)杜甫的《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误解:我洒满落花的小路从来不曾因为客人到来而打扫过,我草堂蓬门今天为您打开了。
正解:我洒满落花的小路,从来不曾因为客人到来而打扫过,但是今天我为您打扫;我草堂蓬门也从来没有为客人打开过,但是今天为您打开了。
当然,还有很多诗词使用了互文的手法,这里我们举几个小例子大家体会一下,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提示:"日月之行“与"星汉灿烂"互文)
诸葛亮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提示:“受任”与“奉命”互文)
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提示:"大漠"与“燕山”互文)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提示:“主人”与“客”互文)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再来说说“并提”
举例: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教师教学用书》上译作:“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初略看去,字字落实,仔细思忖,却与实情不符。“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曦”和“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并提”这种修辞格。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以达到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的效果。因此,本句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所以,正确的翻译应为:“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夜半就见不到月亮。”
(2)文中还有一句也是如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课文上的译注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急流岂能倒映?深潭安能回旋?本句应该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正确的译文应是:“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今天的课,受益良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