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跟3个20岁左右可爱朝气的小姑娘边吃晚餐边聊天,除了提到高考的压力,她们其中有人已经开始筹划买房。
提到高考的姑娘,其实成绩很好,但因为抑郁症,她申请了两年两次的休学,现在是第二年。就算在休学,也一刻不停地都想着学习,每次来,第一件事就是掏出书本。提到某某同学都已经上了某所好大学,而且在学校也很拼时,连表情都开始不安了。
是什么让她迟迟不愿意面对这场“决定人生”的考试?抑郁症的背后深藏着什么?对未来生存的恐惧,不如别人的惭愧,还有,身边人失望的眼神?
筹划买房的姑娘,今年17岁,已经大一,她经常会叨叨我该存下这笔钱买房呢?还是拿出一部分去广玩一趟?她会为晚餐吃什么揪心半个小时,这个太贵了,那个不好吃……她悉数提过,家里虽然只她一个女儿,但是几个姑姑的儿子都在名校,有个已经出国留学,独她考的大学不如他们,不仅如此,包括爸爸在内,家里人常常数落她成绩不好还爱花钱……
想买房的理由是,想有个自己的家,不想看爸妈的脸色,因此常常在外兼职,就算重度感冒也依然坚持。深埋在内心的,除了对未来生存的恐惧,可能还有“不配得”的低价值感。
聊天的最后,我问她们,高中那几年开心吗?三个人都摇头。
我呢,一样的。
她们有过的焦虑、对未来不确定的不安、家人的“恐吓与威胁”……都经历过。这种不配得感的低价值感还会时不时跳出来提醒着我:HI,你的技术不够专业,你还不够好。
昨晚,两个姑娘正要付钱的时候,问我充值的事,我解释后,她们说没少几块钱,就不充了,还问我可不可以累积呢?本想张口解说的我,忍了忍。
她们衡量的标准可能是这块蛋是用了多少材料,这个价钱是不是贵了,但是,我却希望她们看到:我为每块蛋糕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我日复一日地保洁,尽力让每个人进来都感受到舒适的用心、蛋糕背后承载的租金、设备损耗、水电等等……
是的,当别人说贵的时候,我依然会不舒服,依然在乎别人能不能看到蛋糕背后的价值。甚至有新客到店,我总会加上一句:店里的蛋糕都是我自己做的。
当做事的内驱力来自于许多的恐惧与不安,并做些“改变”以此证明我可以、我很好,比如讨好,争论等等时,或许,我们还是在“需要被认可”的轮回里打转。
但,真相是,当自己还没认可自己,需要通过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时,就如同陷入了一个黑洞,没有边际。人人都有自己标准,到底按哪一个才算成功?
我看到了这些,我正试着接受还在意的自己,并提醒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