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用户关注点:吃哪家?点什么?要花多少钱?(针对外卖,还会关注多久能送到?)
举例:大众点评、饿了么、美团外卖
[吃哪家]
关于“吃哪家”,在用户评价中通常转换为当前这家值不值得吃。
关于值不值得吃,主要通过用户的等级评分以及评价内容体现,同时系统也会根据用户的评价生成动态标签,以便用户快速掌握商家的大体情况,自行决策是否考虑这家。
——“评分评级”、“评价内容”元素的演变
动态标签[点什么]
确定在哪吃饭后,还需要再面临一次点餐的选择。
虽然说有些擅长点菜的人,随便翻翻菜单就能轻松点出一桌令人满意的菜肴。但如我这般选择困难症患者,基本还是需要祭出大众点评,看一下网友推荐。
大众点评--网友推荐网友推荐是在该店消费过的用户,根据自己的食用体验推荐了一些菜品。
————“商品信息”元素的演变
那些被多次推荐的菜品,要么是店家的特色菜,要么说明较适合绝大多数食客的口味,基本属于闭眼点的范畴。
P.S.因为实际上不消费也可以写点评,导致大众点评上常出现虚假评价。不过商家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新店开张时,自行推荐自家擅长的几道菜式,既帮助用户快速决策,也有利于自己打开局面。
[要花多少钱]
与衣、住、领域提前告知价格的情况不同,外出就餐,在付账前用户一般不清楚自己实际会花多少钱(外卖与此不同,所以外卖)。所以需要提前预估自己的餐费金额,甚至依据花费的多少决定要不要吃这家。
虽然再实际点菜前,难以准确计算出最终金额。但是通常根据之前其他人在这家的消费水平可以有个粗略了解。
大众点评的评价里提供人均消费这一选项。在其他国家/地区消费时,还可以选择币种。
大众点评——人均消费同时,推荐菜中部分菜品的价格也会被标出,辅助用户了解这家的消费水准。
——“商品信息”元素的演变
大众点评——菜品的价格[多长时间送达]
点外卖时,我们还关注我们点的餐能不能快点(或准时)送到。
所以饿了么、点评都在评价中提供了各个用户收到餐话费的时间。
——“商品信息”元素的演变。这里的商品包含了“服务”,即送餐服务的情况。
送达时间==============[住]=============
用户关注点: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配置设施(房间大小)、环境卫生(舒适度)
举例:携程、Agoda
[地理位置]&【配置设施】&【环境卫生】
地理位置关乎到出行的交通是否便利,周边是否商业/生活区,乃至地段的环境及安全。对我来说,订酒店最先考虑的就是地理位置了。
所以一般酒店预订的平台都会讲位置作为评分评级的一个维度,放在用户评价的首要位置。不论是老牌的Agoda、Booking,还是新潮的Airbnb,乃至国内的飞猪,都这般处理。但意外发现,携程APP中却将位置的评分吞掉了。。。只剩动态标签里一个孤零零的“位置好找”。
配置设施、环境卫生类似,也是一家酒店服务的基础要素,所以也纳入了基础的评分评级体系。
——“评分评级”、“评价内容”元素的演变(这部分感觉很平常的样子)
携程对“位置”的把握不足“住”这一领域特殊的地方在于,部分酒店预订平台还会提供更为详细的住客信息,如国籍、旅客类型(家庭亲子、商务、情侣等)。
因为“住”这一行为相对长期,出行目的、团队构成不同,对住宿的要求也有较大差异。这样可以方便用户通过比较与自己情况最相似的住客评价,更准确的判断酒店情况。
——“用户信息”元素的演变
提供更详细的用户信息==============[行]=============
用户关注点:及时性、安全性
“行”这一领域也相对特殊,用户的选择权较少,我们只能根据时间点被动决定乘坐什么,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尤其如此。
然而,即使是打车,选择也依然有限。一方面,当前出行市场的供需关系是随时变化的,没有供过于求时用户没有选择权;另一方面,选择本身也需要消耗时间。
没有选择,用户评价就没有太大的价值而言。
因此,各产品/平台均将用户评价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通常也只是在有司机接单后,才能看到TA的信息及收到的评价。但我猜测,应该也没多少人会留意司机的评价信息吧?
以上,分别从衣、食、住、行中各摘取了一些小小片段。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行业的用户评价,大体框架类似,都是基本构成元素组成的。然而,因为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关注点不同,它们都基于自身行业的特性,在基本构成元素进行了演绎变形,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