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儿童健康讲记》:带着觉知向前

《儿童健康讲记》:带着觉知向前

作者: 东方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4-02 19:38 被阅读0次
    《儿童健康讲记》:带着觉知向前

    李辛的《儿童健康讲记》,可以说这是一本建立在中医学基础上的心理学读本,也可以说是融入了心理学知识的中医基础知识指导手册。读下来,有很多触动的点,也发现,中医学和人生学很多地方是互通的。


    1.反应和行为源自哪里?模式。


    从免疫学角度,李辛认为:小孩刚生下来头几个月,他的第一次咳嗽、肺炎、拉肚子……便确立了他最初免疫系统的反应模式。有了这个模式之后,第二次再碰到,还会采用这个模式。模式各不相同,对的话一切很顺利,不对的话就会不舒服,然后再调整,再往前走一步,我们每个人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到现在。

    不止免疫学系统,我们整个的生理系统,包括我们的人格,所有的一切都是这样一点点形成的。再讲到孩子的学习,他刚开始的时候,正是建立学习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起始阶段,如果父母的期望对他产生过大的压力,孩子这个阶段或许在你的期待中学习了,但由此产生的不快乐和焦躁感可能会伴随他去应对日后发生的任何有压力的事件,而这些感觉因为只在潜意识里,他可能都不会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对于孩子,很多模式的产生,父母都是这个最初的源头。所以,不管是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我们的慎重、冷静会让反应模式更能趋于健康和有弹性。

    当然,既然是模式,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当这个模式不是那么舒服的时候,当教育不是那么有效的时候,当我们的互动不是那么融洽的时候,可能原本的应对模式需要调整了,那么不妨尝试去拓展一下这个模式。


    2.怎么跳出模式?觉察和放松。


    每个人内心的格局不一样,比如你会担心给孩子的爱不够多,或者担心不能持续地给孩子,这只是最后的结果。真正的问题是你本身有“容易担心”的这个模式。那么,怎么跳出这个模式呢?觉察你的担心。不要沿着模式里的程序去落入“我够还是不够”的思考。当你能够觉察到担心这个状态以及内心的松紧程度时,你就能够聚焦并应对这个状态了,否则会陷在无意识的模式里。

    作者说年轻时有段时间,会无意识的紧张,然后花了1年时间练习,就是只观察,然后发现一个规律:紧张的时候,意识首选程序A,随之而来的是很多问题。放松的时候,会启动另外一套程序B,问题就会少一点,选择的可能也会多一些。结论就是: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选择,当你不被负面情绪和紧张的内心状态所影响的时候,你的选择就会离你真正需要的平衡点近一点,命运就这样往前延伸。


    3.问题如何超越?爱和沟通。


    还是从医理层面入手,中医不是只考虑处理“标”,而是把视野扩大,找到一个点和整体的关系,在控制“标”的同时把体质调整好,通过改善体质来永久性地消除问题的症结。体质是什么?是能量。当身体没有能量的时候,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不是去纠正一个个细节的偏差,而是帮助人体的能量回归到正常的状态。一旦能量运转正常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让能量恢复正常,一是要有资源,即不虚,二是渠道通畅,即不滞。

    放在亲子角度,孩子的各种问题,其实也只是“标”,本在哪里?能量不足,不只孩子的能量不足,父母的能量也是,彼此之间流通的能量更是出现了滞阻和卡壳。而一旦亲子能量恢复了,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反而成了卓越的一个起点。那么如何恢复呢?可以借用医理的方式,一是要有资源,我理解为爱。

    这个爱,李辛也有独特的观点。就是用心,把你自己和重要的人放在心里,就有“神光照耀”的效用。比如和孩子的沟通,你真的在和他沟通,而不是你虽然在和他说话,脑子里在想别的事,心里在想别的场景;再比如问孩子的学业,不是仅仅停留在作业做没做,而是深入到这个事情,和孩子交流你是什么感受。

    二是渠道通畅,我理解为良性沟通。除了上述的用心,还有一些技巧和方法,比如沟通的时间、语气、语调,从正面鼓励的角度,还是反面提醒的角度。既然是技巧,不同的孩子适合不同的方式,怎么才算良性沟通呢?我感觉有个很直观的验证方法,就是你感觉如何?是觉得这是一场愉悦和顺畅的沟通吗?沟通完了,会觉得内心放松和平和吗?对于亲子关系,是否经由沟通有了更亲近的感觉?静心听一听自己的感觉,沟通的效果都在自己的感觉里,我是说,真实的感觉。


    4.把事物紧紧抓住会怎样?固着。


    书中说:当我们的精神出现一些小小的偏差,比如你不喜欢或拒绝某个人、事、物,这很常见,但如果你把这个不喜欢放在心里紧紧抓住,一年、两年、三年……即使是一个很轻微的东西,它也会对你的能量运转产生一个很大的影响,最后会在肉体上形成一个结果。

    然后又深入到实证角度:这部分在现代医学已经发现了,最常见的身心疾病有胃溃疡、偏头痛、皮肤病、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甲状腺等,这些都跟我们的精神或者内心有一个东西牢牢地抓住有关系。无论是你特别喜欢的,还是特别不喜欢的。

    想到之前听过的一个故事:两个和尚过河坐船,从岸上到船上的时候,因为水深,一个女子无法达成,于是老和尚帮忙,把女子抱到船上。晚上,小和尚问老和尚:师傅,你不是说不能近女色吗,怎么能抱女子呢?老和尚说,你说这件事情啊,我已经放下了,原来你还没有放下。

    相似的道理。事情经过了,就过去了,那么心境就会足够坦荡、磊落,也不会有很多郁闷和纠葛,如果事情过去了,内心仍然还是事情里,那么你就必定会受事情之苦。

    另外,再好的东西,消化不掉就是有害物质,时间长了就是毒物。所以,会有最后那句“无论是你特别喜欢的,还是特别不喜欢的”。


    5.内心最舒服的状态在哪里?原点。


    当我们做事情或者跟家人交流,觉得“紧”的时候,如果这个状态不改变,下一步可能就会在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爆发情绪,比如小到放盐炒还是放酱油炖之类的问题。它其实是已经紧了,才会有这个结果。所以,体会我们内心的状态。这没有标准,因为每个人的问题都不一样,但是你要体会自己安心舒服的那种感觉,这个就是你的原点。是否在原点上,你是会有感觉的。

    我们所要学习的是,在孩子没有大问题的时候,不要太紧张,去体会自己和孩子以及全家最舒服的状态和节奏,一天能体会几分钟这样的状态,就能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结语也是书里的一段话:人的一生,总是在疑惑中摸索着往前走。前方道路的呈现和选择,与我们的觉知力和意愿相关,我们所喜欢的、追求的、害怕的、逃避的,都会出现,也会消失。

    如果我们不停地往前走,有探索和澄清的意愿,那么,我们内心出现的问题就很快会有答案,并把我们带到下一个路口,在下一个路口我们会更清晰、更平静、更宽大、更放松一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健康讲记》:带着觉知向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nx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