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灵成长
被讨厌的勇气~生活哲学有啥用

被讨厌的勇气~生活哲学有啥用

作者: 小太阳口袋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08:41 被阅读3次

    岸见一郎年轻的时候第一次听到阿德勒心理学的讲座,主讲人说了一段让年轻人勃然大怒的话。他说,今天听了我的报告的人,立刻就能获得幸福 —— 但是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生活哲学有啥用

    怎么有人敢这么说话呢?这不是骗子吗?我看这个话并非没有道理。根本原因在于,幸福是一个主观的东西。

    阿德勒的这套哲学,是教你怎么主观地看待这个世界。事情就是这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个情况 —— 但是意义,你可以自己选择。而选择了意义,你就选择了生活模式。

    改变生活模式用不了太多时间。你不需要熟练掌握英语、不需要成为国家级运动员、不需要考上哈佛大学就可以改变生活模式。这几乎完全取决于心态上的转变。

    这一讲我们说说具体的应用方法。

    1.活在此时此刻

    有句话叫“活在当下”,阿德勒哲学赞成这个观点。我们前面说了,弱者追求幸福的路线图是先进步,认为自己只有进步了才能获得幸福 —— 而强者的路线图则是先要自由。

    进步这个路线图为啥不对呢?因为你永远都在路上。就好像登山一样,你以为只有山顶是幸福的,登山的过程是幸福的代价。可是如果登不上呢?如果登上之后又发现更高的山呢?这样的生活等于是被某个目标牵着走,不自由也不幸福。

    阿德勒哲学认为人生并不是一条通往某个目的地的线 —— 人生是无数个“点”的连续。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好好珍惜、好好体会,好好享受。这就好比旅游,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个目的地才算旅游 —— 是从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就已经开始了,路上每一处点点滴滴都值得欣赏。

    你想成为一名钢琴大师,可以!但并不是成了钢琴大师才幸福。阿德勒不是不让你为目标而努力,他是让你享受练琴的每一刻。

    换句话说,阿德勒希望你能认真地活着。认真不等于深刻,人生没必要深刻 —— 认真就行了。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那位主讲人说的大概是对的。如果你不能认真地活着,永远都在路上,永远都不喜欢当前的自己,那你真的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幸福。

    认真,是最基本的态度 —— 是对自己的态度。那对别人应该怎么做呢?

    2.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论断是“课题分离”。在我看来,这也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准则。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你只要为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

    举个例子。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你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提醒他好好学习,告诉他为什么学习很重要,这都没问题。但是,如果你非要逼着他学习,强迫他做这做那,那就不对了。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你的课题是给他提供帮助。如果你强行干涉孩子的学习,乃至于让他为你而学,他就可能会欺骗你,甚至报复你。我们听到很多很多青少年自残、做各种出格的事情,其实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报复家长。

    那你说难道我应该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不好好学习吗?课题分离并不是说要放任孩子不管,你可以帮助他。岸见一郎爱打的一个比方是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但是最终喝不喝水,那是它自己的决定。归根结底,如果孩子就是不想学习……你只能接受。真正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你逼他不但没用,而且有害。

    课题分离是自由社会的必然要求。人和人之间要有一个界限感,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人生就能简单化。

    现在流行一句话叫“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看这就是课题分离。爱谁、信任谁、帮助谁,那是你的课题,至于说这个人会不会爱你、会不会辜负你的信任、会不会对得起你的帮助,那是他的课题。

    同样道理,我们完全可以说“我好好工作,与老板无关”。很多人抱怨领导和老板,说用人不公赏罚不明等等,但是你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那把工作做好就是你的课题 —— 至于说老板对你如何,那是他的课题。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提供帮助的时候完全不应该指望回报。如果帮助一个人是为了让他报答,那你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 你是想要控制别人,你是在干涉别人的生活!这样的帮助谁敢接受?这不是阴谋诡计是什么?

    越是现代社会,越容易接受课题分离。我们看现在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人过年回家最不爱听亲戚唠叨。长辈们已经习惯了对他人生活的横加干涉,一见面问长问短……可是年轻人已经习惯了课题分离。

    说到课题分离,我上大学的时候十分想去普林斯顿念理论物理研究生,我申请了但是没被录取。我对我爸妈说,“我没去普林斯顿不是我的损失……”我爸妈马上就说“对,那是普林斯顿的损失!”你看我家心态多好。

    3.建立共同体感觉

    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终点则是建立良好关系,也就是“共同体感觉”。课题分离解决自由的问题,共同体感觉解决幸福的问题。建立共同体感觉分三步。

    第一步叫“自我接纳”。自我接纳就是要接受自己 —— 我有这个缺点那个缺点我承认,但是我能接受我自己。

    首先你不能自我欺骗。比如这次考试考了60分,如果你告诉自己这只是因为运气不好,我实际水平比这高多了,那就是自我欺骗。所谓自我接纳,就是接受自己的水平确实不够,然后下次继续努力。这也是咱们讲过的斯多葛主义的立足点,关注你可以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

    我特意查了一下英文版的用词,自我接纳是“self-acceptance”。现代心理学界更常用的一个词叫“self-compassion”,我们专栏多次讲过,叫“自我关怀”。自我接纳约等于自我关怀。自我关怀是一个有充分科学证据支持的好姿态,意思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朋友看待:朋友错了,你不会认为他一无是处!你得先接受自己,然后才谈得上改变自己。

    第二步叫“他者信赖”。阿德勒要求我们无条件地相信别人。现在我们知道这一点有博弈论的支持。在长期博弈中,最好的做法是一开始就无条件地合作,如果被坑了下次再惩罚。

    阿德勒那会儿还没有博弈论,他也没有说要惩罚的事儿,但是他这个大前提是对的。如果你把别人视为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信任就是应该的。

    这个做法也非常适合现代陌生人社会。在发达地区你可以很容易就能跟陌生人合作,不需要找什么亲戚做担保人。越是不发达的地区,人们越是缺乏互信,很多事都干不成。

    第三步叫“他者贡献”。幸福来自对共同体的贡献感。

    但是做贡献可不是让你自我牺牲。在阿德勒看来,自我牺牲是过度适应社会,是没有必要的。任何一个理智的心理学家都不可能同意让一个母亲牺牲自己的生活去成全孩子 —— 孩子的人生是人生,你的人生难道就不是人生了吗?这不符合人人平等。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步其实是一套递进的逻辑。有了自我接纳,每个人承担自己的后果,你才不怕被别人背叛,你才会有他者信赖。有了他者信赖,把别人当做是伙伴,你才愿意做他者贡献。

    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

    4.唯心的学问

    阿德勒这套人生哲学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吗?当然不能。哲学不能当饭吃。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足球运动员,这套学问并不能帮助你进国家队。如果你是一名高中生,这套学问也不能帮你考入名校。如果你想的是怎么进国家队怎么考名校,多研究研究“刻意练习”,多读一读《成功公式》,那更有用。

    阿德勒的生活哲学不是研究怎么让你成功的学问,但他解决了另外一个维度的问题 —— 那就是心态问题。

    明明不是钢琴大师,明明有很多人比你弹得好,你练琴还练得这么高兴,美其名曰“活在当下” —— 这不是自欺欺人吗?不是。不是钢琴大师怎么就不能高兴呢?

    阿德勒的哲学解决的是让你幸福的问题。

    有很多成功人士,他们完全知道怎么不断进步,知道怎么刻意练习,知道如何造势,知道怎么高别人一头,但是他们并不一定幸福。他的心态可能失衡,他一和人比较就沮丧,搞不好还会自杀。

    世俗成功和内心幸福是不同的维度。阿德勒的学问不是告诉你怎么成功,而是告诉你怎么坦然面对这个社会。你说阿德勒哲学是不是唯心的?那我要问,“幸福”这个东西是不是唯心的?人除了那些可测量的世俗成功标准之外,内心还有没有不可测量的意义?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到这就算给你讲完了。有人说要想彻底理解阿德勒的哲学并且改变生活方式,你得花上相当于自身岁数的一半时间 —— 如果你今年40岁,你得再学20年才行!我认为这个说法太极端了,也不符合开头那位主讲人夸下的海口。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早点学。

    有个很多年前的电视剧叫《大染坊》,拍得非常好。我最近又想起这部剧,就跑到豆瓣看现在大家对它有什么评价。其中有一个短评打动了我。

    那个评论中说,他的妈妈生了重病,时日无多,临死之前把《大染坊》看了十遍。他妈妈说如果人生还有很多时间,一定要像主人公陈寿亭那样活!只恨这些道理现在才知道。

    阿德勒这一套不是《大染坊》鼓吹的经商之道,但是它们似乎有个共同点。它们说的都是换一种活法的可能性。“朝闻道夕死可矣”,可是如果能早点知道岂不是更好?你可以在余生享受幸福。

    日课精选

    老安

    今天的日课,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小狗问妈妈:人们都说幸福在尾巴上,可是我天天追着幸福跑,总也追不上,还把自己弄得晕头转向。妈妈告诉小狗:抬起头,往前走,幸福跟在你身后。所以,一个人幸不幸福,跟周围的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并没有关系,只要活在当下,幸福只是副产品。

    0:27

    刘涛

    我很认可万老师今天提出的“课题分离”这个观念,也认为小孩也应该为他的人生负责,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去强迫小孩做他不喜欢事情,比如学习。但是实际生活中,我却有一个朋友,奉行这样的教育理念,结果却吃了不少的亏。我朋友是一个电器工程师、他的妻子在一家上市公司当设计师,夫妻两人都是高材生,教育理念也很先进,基本上就是以给小孩创造环境为主,不会强迫小孩去学些什么,但是由于小朋友比较贪玩,静不下心来学习,他们也就没有对小孩语文、数学、英语等应试学科加强辅导。觉得这些科目上小学了再学也搓搓有余。然后小孩顺利的上了当地还不错的小学,这时候出现了问题。1、同班的大部分同学对数学、语文、英语都打下过比较结实的基础。而老师的教学安排是根据班级的平均水平来设定的,所以老师的教学进度对于他们的小孩来说太快了,他们的小孩跟不上;2、他们的小孩自由散漫惯了,现在为了跟上进度,不得不花很多额外的时间去学习,而他们的小孩坐不住;3、学习成绩不好打击了小孩的自信心,老师以及同学对小孩的负面评价给小孩造成了负反馈,让小孩更加厌恶学习。也许转到没那么好的学校,跟着一般的学生一同学习对小孩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是他们又不甘心。因此,他们现在对孩子学前放养式的教育,充满了后悔,觉得要是当初能够像其他的家长一样,稍微抑制一点小孩天性,增加小学应试教育的辅导时间,可能会对他们小孩更加有利一些。因为他们认为早先的些许强迫,可能会带来小孩起跑线上的细微优势,而这细微的优势可能就会给小孩带来有益的正反馈,从而能够让他们的小孩在上学后可以爱上学习。关于这个观点,不知道万老师您是怎么看的?

    0:47

    作者回复

    别着急,这才几年级?学前父母的拔苗助长最多管两年吧,只要这两年坚持过去,后面就得看孩子自己。

    8:23

    露奇露奇

    不假外求,反求诸己,是高级智慧。我帮助你,是为了践行自己的原则,我做贡献,是为了收获内心的喜悦。表面上看,无私让我快乐,实际情况,真正使我快乐的是根本不去划分自私还是无私。

    0:35

    kiwi

    记得稻盛和夫曾经说过,工作的意义是磨砺心智,修炼灵魂,其实在我看来就是通过加入到分工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事情证明自己的价值,幸福来源于对这个社会的贡献。

    0:14

    爱自由

    对事情的看法,全由自己决定。念由心生,幸福这件事,只能自己想通。

    1:05

    Wenting‍♀️

    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你需要做的,是从自我接纳出发,以信任为底色,去建立和他人的良好网络关系,然后再用持续的贡献力去强化和补给这个网络关系使得它持久常青。反过来,这个网络也不断可以滋养你,让你既自由又幸福。这条幸福的逻辑链,以个人为一个坚实原点出发,以构建互哺网络为终点。我的问题是,一个隐士在深山修炼,吃斋念佛,追求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人生看似自由且幸福,可是他并没有依照这样的逻辑链,请问怎么解?

    0:53

    作者回复

    如果深山里灵气浓郁,而他修行的功夫必须用到灵气,那完全可以理解…如果与灵气无关,那避世的意义是什么呢?

    8:26

    悍那hana

    幸福就是,接纳自我、与人为善、为他付出。看起来平平淡淡的一条线,有些人悟出了、轻易便跨过,有些人挣扎着、变成高高的门槛、只好在门外觊觎喟叹… 这也许就是开篇那位老师的意思,道理都懂、关键在于是不是能运用道理过好这一生。很多时候,一旦想通、或者决定做一个想通的人,就会一通百通、泰然面对艰难险阻人生不公;但如果想不通、绕在一个想不通的形象上打转,那就只有这山望着那山高、抱怨失望、自毁形象…所以要不要做一个想通的人,从今天起做个幸福的人,活在当下、关注自己、与人合作、输出价值和影响力。也许就是这样“唯心”,你觉得能想通就能想通,你觉得能开挂就能开挂,你觉得能hold住就能hold住,你觉得能坚持就能坚持~emm,我觉得可以

    0:45

    李岳洋

    特别喜欢哲学,但是有人理解不了只会说鸡汤,而且,工具和方法论是不一样的。1、看山是山——学更多的方法论2、看山不是山——套用方法论不管用,产生犹疑3、看山还是山——通过建立自己的微观体感,将方法论变成了工具。脱离了场景的金句,就是鸡汤,不是他觉得是鸡汤,他可能是盲维,根本体会不到,或者体会到的不是真的你想表达的。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蓝色调丶

    今天刚刚看了辛德勒的名单,然后综合昨天的课程,我想辛德勒在最后走的时候哭着说自己后悔之前的挥霍到需要资金的时候没有救到更多的人,虽然很伤心,但是我想他的内心肯定还是幸福的,因为他是一千两百多人临危的希望。

    LRIGEHT反转小姐

    我对“课题分离”这一点感受很深刻,“我爱你,与你无关”在表达爱的过程中,自身也是享受了快乐,这个过程就是幸福的。如果对方觉得爱你是出于“感激”就会变成比较狗血的剧情。如果故事发展到了这里,也没办法非常酷的继续爱对方,反倒是阻碍了获得幸福的过程。但如果我要去建立的是没有界限的亲密关系呢?那么,我爱你,是不是仍然与你无关了?

    作者回复

    不要试图建立没有界限的关系!

    Cecilia 朱颖

    想看大染坊了,哈哈今天刚跟6岁的女儿因为练琴不认真的态度较劲,听到中途,说,哈,有点释怀,要不跟女儿分享一下,然后接下来是,如果想练好琴或者学好一门技艺,你还得用刻意练习的方法,阿德勒的学说是教人体会幸福的哲学……最近太纠结女儿了,一直听万老师的课,觉得将来她的竞争太激烈了,又希望她从小受欢迎,又希望她现在学习的每一项技能对她将来都有帮助,今天听的感悟是,天呀,我的人生难道不是一样重要吗?请问万老师,引导孩子到了河边,她喝不喝水我不能左右,那是她的人生,可是她要是长大后渴死了,我也不幸福啊,成年后的孩子对已经白发上鬓角的你说,妈,当初你怎么不逼我喝口水呢?那时的幸福感哪里来呢?

    1:35

    甜小腻

    以为自己要多么“足够优秀”,才“值得”被爱。以为不被爱,就一定是自己犯了错。越界这件事,充满了奇怪的交换条件。而自由的前提,是对那些诱惑说,不了,谢谢。“如果你听话/考研/相亲/找这份工作/过这种生活/达到这个终点....我就会爱你。”于是前进的路就变成了酷刑,达则生,否则死。----嘿,没关系,我有被讨厌的勇气。

    慢羊羊村长

    今天的日记看得我酣畅淋漓。我忽然有一个感慨,万老师你是如何做到对心理学这么了解的。你是如何就能从一本书体会出那么深刻的道理的?接下来就是说说我今天内心的体会:首先就是:认真的活在当下。这是我之前一直没有做到的。因为之前的我一直生活在那么一种只关注最后的结果。而对于过程中遇到的事情。我则是把它视为得到结果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在每次做事情中,我都觉得非常痛苦,也没有真正意义上认真的去活在当下。认真去体会过程中所能够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感受和体会。而是在过程中出现了挫折时,就把它视为不好的东西,总是想着去消灭它。因为无法做到自我接纳,所以无法很好的信任外部世界。所以总是把他人视为竞争对手,甚至有时出现了认为他人总是在害我的情况。而因为感受到深深的敌意,自我很多时候就不愿意去为集体做贡献。而是把它视为了一种任务。认为只有完成了就好。对于它没有更加深刻的感觉。因为没有深入投入,对于生活中的事情和工作总是模糊的。这样一来,自我产生了一种自卑的情节。总是认为自我不知道如何去做事情或者如何更好的生活。而因为不自信,自我偏向于不去做有挑战的事情或者做事情总是害怕他人的评价。因为我还活在没有课题分离的状态下。总是认为自我做什么事,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赞赏而是嘲笑。那就是自我面子上不好的一种存在。今天万老师的日课让我意识到: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我得是一个自由的人,我应该做到课题分离。自我只管认真的活在当下。而他人怎么看待那是他们的事。而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乃是需要你能做到自我接纳,你得承认你有这方面的缺点,然后接下来面对他人,你要克服自我内心的错误想法,信任他人。然后与他们进行协作。最后做出自我的贡献

    丘吉尔

    讲个自己的故事~ 我现在正在追一位比较喜欢的女生,之前看了一部很不错的恋爱的书,里面就讲了女生不是靠你一味的付出和关心就能追到手的。而是在自己的尊严和体面基础上,做到一个追求者该做的事:建立良好的有安全感的关系,有适当的关心,一起计划共渡一些美好的时光...然后,是否能打动她的心,让她想跟你谈恋爱,就看女生自己了,追求者即使强求女生喜欢自己也不会是长久的事情。联系到这篇文章,就是“客体分离”的概念,就是“尽人事听天命”的哲学,也是桦山老师讲孙子兵法中的胜不在己在于人,败不在人在于己的理念。 真牛!(表示这篇文章我自己会深入的思考,直到我自己也用上了这一套幸福哲学思想)

    媛媛

    我永远都对自己不满意,觉得更好的自己才会让自己觉得开心。日子都过的匆匆忙忙,心一直都不在当下。看完这篇才觉得恍然大悟,不管怎样,此刻自己能感受到的,都是自己真实拥有的生活。

    Wenting‍♀️

    结合这几天的课程,我看到的阿德勒哲学观是:从心出发,你一直都拥有“改变”的权利。这是一个殊途同归的结论,也是一个人可以获得幸福的有效方法。万老说,强者路线是先自由然后获得幸福,而弱者是先进步再获得幸福。难道进步不是改变的一部分吗?按照阿德勒的说法,我们要享受当下,那么享受进步的过程本身难道不是获得幸福吗?再者,追求自由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改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我们对“自由“这个核心价值思想逐步地、深入地理解,我们难道不是从追求一种“自由“境界到追求更高的“自由“境界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无论你从追求进步出发,或从追求自由出发,最终都可能随着理解的深入,而逐步到达最终幸福的终点。

    我真正进入得到的原因还是看了万老师《高手》那本书,没想到从此开始了一段蜕变之旅,走上英雄之路!半年前离职的时候,我把那本书送给了一个我最喜欢的女孩,分别之季,送给她最后一句话就是:这本书对我的改变很大!虽然现在没再联系,但我真心祝福她:早点踏上幸福之路!

    深感荣幸!

    有点甜

    #No \"only if \"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傅雷陷于某种不可自拔的境地,常常会有一种\"条件心态\":要是...就好了,但其实这样永远都在那个怪圈里打转,不跳出圈子,所有的试图都是在从一个循环到另一个循环罢了。换句话说,这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敢不敢的问题。写至此,所谓的命运睥睨地扫了一眼,说:你没有筹码,以至于连输的机会都没有,除非你有胆子来拿。

    ALEX

    最近工作中,客服人员做的不太好,习惯性的做法是做的好就现金奖励。就他者信赖的角度反思自己:1 把员工当做成年人 2 告诉他公司需要他什么样的支持 3 相信他能做好,按做得好的情况给足待遇 4做不好,明确告知他的不足,给出自己的建议,好好说再见。用金钱诱导是不可持续的管理,寻找知道他者贡献的人,提供舞台,善待他。

    Ye Wei

    我在登山的时候确实有这种感觉,看着远方的山顶,忽略了周围的风景,当我终于到达山顶的时候,失望多于高兴,因为我看到了更高的地方。我甚至不知道还要煎熬自己多久才能去到下一个山顶;在下山的时候,心情轻松了,没有所谓的目标,一路顺心所欲,反而觉得时间很容易过,人也不容易累。下一次,我不要再以所谓的登顶为目标的爬山了,我更应该享受过程,没有登顶其实无所谓,因为一山还有一山高。收获了沿途的风景,爬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山顶!

    古小千

    课题分离,就是自省的最高准则。说到课题分离,我马上想到了哈佛商业评论谈『道歉』的文章,推荐复习精英日课第一季《精英水平的道歉》。我们道歉的时候,究竟想获得什么?取得怜悯、挽救关系还是更实质的利益?首先我们应该关注自身的人格。当我们分析、解决自己的问题,道歉才配得上被别人考虑。用万sir的话来说,“我好好工作”,评核是老板的事。大人物关注自己的内心,小人物研究怎么应付和取悦别人。学习阿德勒的生活哲学,我们可以把心养大,以现代绅士要求自己。复习精英的道歉方式:明确动机、学到东西、提出道歉,最后把是否原谅的决定权留给对方,因为获得原谅,本就不是道歉的动机。关怀自我、信赖他人,从完善自身做起,阿德勒的哲学很接地气。

    moiparis

    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就是一个个选择组成的,不同的选择,组合成不同的人生。 我们经常听,立足当下,过好每一天,但是每天都有琐事缠身,每日都有不间断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调整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这样我们会更容易满足,也更容易感到幸福,但是我们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多久? 阿德勒哲学里蕴含着一些“真理”,这些真理浅显易懂,又很难持续做到。 比如做贡献不求回报,这就是获得幸福感最好的方式啊,但是这里讲的贡献,并不是牺牲个人,换取他人关注或者赞许的方式,因为这样做,本质是被事情本身牵引,本来就不自由,这样的付出是殉道式的,很难让人承受。 我爱你和你无关,我做这件事是我的选择,而并不是谁逼迫我这么做,我对我所做的选择负责。这样做就把课题分离,也把推脱的循环打断了。从而获得了自由。 强人是先有自由,再延展到其他事情,以平等的心态处理事情和各种关系,不去干涉或者依附与关系,这样看强人有和“造物主”一样的内核,我想,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应该可以归到强人的子集里。

    陈C

    哲学是啥?隔壁傅先生说过,哲学是一个根本而完整的认识。那么套用过来一下,生活哲学、人生哲学,就是对“生活”与“人生”的完整的思考,类似于一种“俯视角”甚至“上帝视角”的反思。当然,和万老师讲的一样,实际上我们大可不必把事情搞得那么深刻,能做到把自己当朋友的“自我关怀”,就已经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视角转换了。接纳自己其实并不容易,要做“课题分离”,还要对自己的好与坏做一个充分的“二分法”,并把两边都充分包容起来;但是一旦能做好这一点,就会发现,其实周围人都是好与坏的混合,你也就自然能够接纳他人,认为他们其实和自己“差不多”,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那么接下来,一个个这样的普通人奉献自己,所构建起来的社会,让你有吃喝玩乐、有知识可以学,还有钱赚,你难道不应该有一点“感激”之情么?写到这里,想到以前在瑞士实习的时候,受邀去老板家里做客,他的夫人跟我说过,“你知道吗?法语中最美的词,就是Merci(谢谢)”。这句话,我直到现在都还记得。谢谢您,万老师,讲完了相对论与成功(科)学,还给我带来了一些哲学的关怀。——最后跑个题,您有没有考虑过,跟傅佩荣先生“过招”一次,就像之前和熊逸老师、王立铭老师那样?

    刘溜溜

    当看到建立“共同体感觉”的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个步骤的时候我有些许疑惑……因为这看起来很像一种自我安慰,就好像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就需要各种自我调试,还要让自己变得积极。不过仔细想来,这不正是达到一种真正“佛系”的境界吗?不是变得像网上那种对任何事情都麻痹,而是成为一个能够真正“清空”自己,从心态开始做好准备迎接每一天的人。

    朱意力

    转向内,是出路。在生命中所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一个东西,不论是寻求事业、经营企业、上班挣钱还是建立家庭,都是想要一样简单的事情:快乐,自由、幸福的感觉。幸福是一种深层的愉悦感。身体觉得愉悦,叫健康;如果特别愉悦,叫舒畅。头脑愉悦,叫平静,非常愉悦叫喜悦。情绪觉得愉悦,那是爱,非常愉悦是仁慈,这个愉悦来自贡献感,认真的态度。幸福是个主观的东西。出路很简单,只要改变方向就行。只需要认识到一切的自由在你之内。幸福,只有一条坦途—那就是向内。

    一方边界

    记得有一期李翔知识内参说到,一般人都认为人只有成功了,才会幸福。而包括乔布斯等成功人士的励志演讲都说,人应该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为它努力工作,获得成功。可以说,人应该先幸福,再成功,会更加的容易或者好一些。这几期节目下来,更加坚定,我们首先要幸福,然后再成功这个想法。而且现在也有了可执行的方法论,不用像之前那样,一天到晚想着,啊,我喜欢什么工作?哈哈哈哈。。。

    Stoic

    岸见一郎听到的〝立即〞获得幸福,一点也不差,因为心态的转变,就在瞬间。阿得勒的学说,需要现在年龄一半的时间才学的会,丝毫不假。因为根深蒂固的成功学人生,需要不断地被〝洗脑〞才能体会什么是幸福。四十而不惑,反而常常该放弃的舍不得,该珍惜的不在意。

    强Sean

    “课题分离”这个概念真是让人豁然开朗!年少时,所有的课题都自己脑补或者说请来了一堆旁观者,会非常介意这些旁观者的眼光、评价和意见,甚至会被影响情绪,感觉那时候的自己更多是为别人而活。如今越来越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别人眼中的自己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这一生到底想怎么活,找到的自己的课题,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进去。

    Jeff.C

    生活中与人相处,难免生气,谩骂,或是冷战绝交,终究是想用这些情绪控制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但凡目的是控制,往往适得其反。如果冷静下来,先承认自己无法控制,因为每个人教育,生活环境,见识都不一样,所以分歧才是常态,再从对方立场找到问题根本,而不是为了缓和关系过分迁就认错,对事不对人才真的有意义,才不是控制对方。如果都觉得先理智的人没还嘴吃亏,那到底谁先冷静?谁先理智?我觉得谁更需要问题真的解决,谁先迈出这一步。这是我看完这一篇的感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讨厌的勇气~生活哲学有啥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jom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