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这次长途搬家路过好朋友家,她在美国读博,最近刚买了属于自己房子。小房子有一百多岁了,需要很多维护和翻修。这个暑假,朋友在房子上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时而晚上焦虑到失眠。好在她的专业对于暑假科研,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要求不高。但她很担心,等9月开学了,又要上课又要科研,如果房子还没修缮完成,导师是否能理解她为此花费时间。
第二个故事:我在整个搬家过程中,没有太多的伤感惆怅,打地铺两晚也睡得不错。但一开始准备新学期课程,晚上就失眠到了四点,虽然明明困得流眼泪。整晚大脑极其活跃地编排着课堂和实验课内容,还担心内容是否合理充分,萌生了很多亟需解答的疑问,同时意识到接下来四个月不会很容易。因为第二天早上和新同事约好见面,整晚只睡了三个小时。
为什么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讲呢?我一直觉得,我们很多人在独立之前都缺少了一门人生必修课。这门课就叫作对于一个独立生活的成年人,生活的基本组成有哪些。
最基本的组成是吃喝拉撒睡,不必人教,我们就会讲“加班耽误我吃饭睡觉”,而不是“吃饭睡觉耽误我加班”,因为吃饭睡觉是社会普遍认可的生活基本组成之一,花时间是理所当然的。同样得到社会性普遍认可的组成还有工作或者学习,也不必人教,花时间和精力工作理所应当。
但其实,我认为工作本身得到的社会性认可度其实比较overrated。如果一个人能在工作上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百分百地投入,只能说明这个人不是一个独立生活的成年人。
作为一个在异乡独立生活了八年的成年人,我认为,料理琐事和负面情绪,理应是一个成年人独立生活的基本组成之一,和吃饭睡觉一样正当。
如果不认为一日三餐是在耽误工作,那也不该认为料理琐事和情绪“耽误时间”或“耽误工作”,而是像留出吃饭和睡觉时间一样,提前为应对琐事和情绪规划时间;
如同饿了和困了,有琐事、有情绪,无需产生负罪或羞耻的心理,而是像健康饮食和按时睡觉一样,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
但很可惜,独立生活前,没人教给我们这门课;
独立生活后,我们被丢在一地鸡毛之间,盲目地摸索着各自的出路,但社会依然拒绝认可这个每个人都经历的过程。所以家庭主妇的付出常被忽略,所以产生负面情绪被称作情绪不稳定。
这里要特别声明,我讲这些不是在愤世嫉俗地批判谁,视频里的所有生活小结都是我个人想通过自己的感悟,改变自己,更好地对待自己和其他会被我影响的人。
所以,我近下来要修行的功课之一,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我经常觉得处理琐事是在耽误我工作,或者觉得焦虑到失眠真是在浪费时间,越焦躁越自责反而越难专心,直到琐事结束或者身体歇菜。这样特别被动,所以我希望先从自身承认琐事和情绪的正当性开始,积极地主动应对。
我应该调整心态,人生从来都不止工作,只要没有虚度光阴,独立生活自带时间和精力的成本。能保持白天八小时工作的日子不是理所应当,对我对别人都一样,比起厌恶琐事耽误正常工作,主动空出时间和精力给生活本身,更注意如何合理地安排工作量,接受自己能做的常常有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