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几讲讨论了在双循环结构下,中国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但国际政治和经济中有些事情,是超出双循环结构的,比如全球变暖问题。
理论上来说,这个问题对所有国家都有同样的影响,中国、美国和坦桑尼亚,谁都没法置身事外。
现在,一般认为是人类过度排放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导致了全球变暖,所以国际上对于碳减排的事情吵得很厉害,咱们就简称为碳问题吧。
碳问题的由来
1990年,联合国的气候变化委员会发表了第一份评估报告,确认了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这之后,各国不断谈判,达成了几个关于碳减排的国际公约。
1998年的《京都议定书》进一步确定了一个原则,叫做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就是说,所有人都得面临碳排放导致的后果,所以各国就都有减排的责任。
工业是排碳最多的产业,发达国家已经工业革命有两百年了,发展中国家最近这几十年才开始发展工业,二氧化碳一半多都是发达国家排放的。现在要所有人统一减排,这不合理。
所以,发达国家要马上开始减排,发展中国家不着急,晚一点再开始减排。发达国家还有义务出钱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这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2009年,各国在丹麦哥本哈根又开了个大会,打算讨论个新的协定出来,进一步明确各个国家的责任,并取代将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
然而哥本哈根会议开得一地鸡毛,唯一的成果就是确定了下次在哪开会继续讨论。后面的几次会议,每次的成果也都是确定下一次的会址。到现在,什么可行的新协议都没达成。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一方面,学界对于气候变暖的原因并没有真正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各国在这方面的利益诉求差异太大,没法达成共识。
先说学界的争论。有人提出,人类的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他们的理由是,要讨论气候问题,就不能光看最近这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得看长线。一旦看长线,就会发现地球上是有气候变化周期的,冰河时期和温暖时期是交替到来的。
一万多年前还是冰河时代,猛犸象还在到处跑,然后气候就变暖了,猛犸象就灭亡了。你能说这是山顶洞人烧柴闹的吗?
再往远了看,恐龙时代比现在还热呢,该找谁算账去?大的气候周期跟天文学上的一系列变化有关,现在正处在温暖周期的上坡道。人类排碳就算有点影响,但根本不是气温上升的主要因素。
这个反驳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主流学界并不认,认为提出这说法的人是有利益关联的。
是什么人在主张这种说法呢?主要是俄罗斯科学家,这确实有些嫌疑。因为俄罗斯的财政高度依赖于能源出口,如果大家都减排,石油使用减少了,能源就不好卖了。而且俄罗斯冰天雪地的气候也不大在乎全球变暖,变暖点也许还更好。
不过利益关联这种指责是没法验证的,这种讨论一旦开始追究动机的话,就没法聊下去了。
谁能保证欧美的学界就没有利益关联呢?尤其是欧洲国家,极力主张减排,而欧洲的减排技术非常发达。难道不是因为欧洲人想要卖减排技术吗?并且欧美也有学者赞同气候周期的说法,俄罗斯也有支持减排的学者,他们又都是拿了谁的钱呢?
学术问题必须就学术论学术,只看对方的证据是否扎实,逻辑是否自洽。如果从阴谋论出发,任何认真的讨论都没法进行了。
我说了这么一通,只是想说,目前学界并未对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这一说法达成共识,只不过主流学界是认可这一说法的。但是非主流学界的存在,就能让各国在政治谈判的时候,有自己的理论基础。
各国在谈判时候的主张确实是有利益相关的。 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不一样,必须考察利益相关性。 因为任何可行的制度安排,都脱离不开对于利益的平衡。只从理想状态出发,跟利益不搭边的话,就没人有兴趣支持这种制度,它就肯定运行不下去。
既然政治问题都是利益相关的,那么各国的主张都是啥样的呢?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
一种是能源出口国家,它们多半都主张,碳问题就是个耸人听闻的伪命题。
一种是欧洲、日本这种国家,它们是气候谈判的主要推动者。因为它们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化时代,减排技术又非常发达,大力主张减排。
一种是小岛国,它们眼看着海平面上升,自己的国土越来越小,急得不得了,强烈要求减排。马尔代夫还曾经搞过行为艺术,全体内阁跑到水底下开了次会,证明本国就快淹完了,外部世界不能见死不救。
一种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很多非洲国家。它们觉得自己没啥工业,反正碳排放的配额也用不完,所以对减排没意见,甚至还能从通过减排而获得出售配额的好处。
一种是中国、印度等这种正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它们想要证明自己愿意承担国际责任,所以同意减排。
但是认为欧美国家排了两百多年了,现在突然非要让我们减排,一方面觉得很不公平,另一方面觉得你们这就是想要压制我们的经济发展。所以这些国家虽然承认共同的责任,但更强调有区别的一面,让西方多承担责任。
还有一种就是美国,美国在2006年之前是世界头号排放大国,之后被中国超过,但是人均排放量仍远远高于中国,所以美国对减排这事并不积极。
因为这将影响到美国人习惯的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以至于美国政府虽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国会并未批准,后来美国干脆就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所有这些国家,都是各有打算,又都能找到理论支持,同时各国之间要博弈的问题很多,减排问题只是其中之一,必须与其他问题相平衡。 这种情况下,气候谈判得不出结论是正常的,能得出结论反倒不正常了。
如何建立新的碳排放秩序
主流学界的主张,也就是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看上去还是有更扎实的证据,所以国际主流也认为,人类确实需要一种关于碳排放的秩序安排。
但气候谈判一无所得,那么这个秩序怎样才能建立起来?
这就涉及到政治学上的一个基本逻辑了。一个能有效运行的秩序安排,一定是和实力结构相匹配的。
实力结构最根本的是伤害别人的能力,只有「我有能力伤害你,我却选择不伤害你」,才能有效谈判。如果你没能力伤害别人,那就不能指望别人愿意跟你谈。
换句话说,彼此都有能力互相伤害的人,就都会意识到靠暴力没法实现诉求。谈判才更符合自己的利益,于是会坐下谈出个秩序来,这样谈出来的秩序才是能有效运转的。因为各方都知道,对方是能伤害自己的,违约的成本会远远大于收益,于是大家就愿意守约。
说完这个基本逻辑,再切换回碳问题上。我们可以知道,气候谈判要想谈出成果,除非是有碳实力的国家愿意主动谈判、主动合作,否则什么也搞不成。
实力的基础包含两条:一,我有能力伤害你;二,我却选择不伤害你。于是谈判的空间才打开。
所以碳实力的核心要素就是:第一,我必须得特别能排,这就是伤害别人的能力;第二,我又必须有能力减排,这就是选择不伤害别人。这两个要素哪怕欠缺一条,都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碳实力。光能排不能减,人家跟你谈也没用;光能减不能排,人家凭什么要坐下来跟你谈。
那么世界上究竟谁有碳实力呢?
中国碳排放占全球的比例,在2000年之后迅速上升。因为2000年之后制造业大规模外包开始了,中国迅速工业化,当然中国的排放量就会迅猛上升了。
世界各地区碳排放量走势
根据2013年的数据,各国的当年排放量,中国占全球的29%,美国占15%,欧盟占10%,印度占7.1%,其他国家都是在5%以下。中国的人均排放量已经超过欧洲,但还不到美国人均排放量的40%。
根据进一步的测算,中国到2016年已经成为历史上累计碳排量最高的国家。不过近年来中国的年度排放量已经开始下降,也就是减排开始见效了。而印度的年度排放量却在上升,上升的量比中国减排的量还大。
一个大致的碳实力结构关系已经可以勾勒出来了。
中国和美国都有强大的碳实力,特别能排,技术水准到位,所以也都很能减。
欧洲就不行了,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均排放量很低,所以是能减不能排。
印度正好反过来,工业化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是能排不能减。
至于其他国家,排放量太小,能排还是能减都不重要了。
所以真正拥有完整碳实力的就只有中美两国。如果中美两国不配合,气候谈判多少轮都没用。虽然欧洲在气候问题上占着道德高地,但没多大用处。 碳问题要想真正获得解决,必须是中美两国有主动的动作。
中美两国对现在的气候谈判不愿配合,原因是什么呢?
对美国来说,主要是美国人不愿放弃自己大手大脚的生活方式。如果承诺减排,民间会有较大反对声音,国会那关就不大容易过得去。
对中国来说,有更复杂的原因。首先,中国的工业化开始得很晚,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里,中国更重视自己获得区别对待,欧洲则更强调中国的共同责任。因为中国现在太能排了,这问题上双方就谈不拢。
往更深层去挖的话,会发现双循环结构又回来了。
双循环结构之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几乎是在为全世界生产,当然也就是为全世界在排放。西方国家的生产都转移到中国了,当然排放就少了,回过头来再指责中国太能排,这事就不对了。
制造业大规模外包也使得生产已经完全不是以国家为单位运行了。但是气候谈判中争吵最激烈的内容之一就是碳排放的配额,每个国家每年可以免费排放的数量,却是以国家为单位来分配。超出配额的部分就得向其他配额用不完的国家来购买。
生产和排放并不以国家为单位,但是配额却以国家为单位,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在这个角度上可以说,中国并不是不愿参与气候谈判,中国近年来做的减排工作也颇有成效。主要是现有的议程设定对中国来说很成问题。
中国有足够的碳实力,甚至是最强的碳实力,也就意味着,中国实际上可以发起一种新的谈判议程,让其更有创造性并且更能体现中国的国际责任。
中国的立足点应该是什么呢?肯定得以自己的实力为基础,就是我是最能排的。那么为什么我能排呢?因为我在替全世界生产,从而是替全世界在排放。反过来看,我减排,就相当于是替全世界在减排。这是中国的国际责任所在,中国也愿意承担这个责任。
由于中国制造业的超大规模效应,意味着减排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也是有规模效应的,技术应用的效率会远远大于制造业分散在各国,以至于减排技术也只能分散应用的情况。人类的减排大业,将因为中国的减排,而获得更大的成效,这就是中国对国际责任的担当。
本讲小结
碳问题是超越了双循环结构的,对所有国家都有普遍影响的事情。
欧洲作为主要推动者,在国际上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气候谈判,但始终没有实质性成果。原因在于,谈判的议程设置和谈判各方的实力结构,并不匹配。
碳实力包含两个要素,首先必须能排,其次必须能减,两个要素都具备的只有中美两国。
中国替全世界生产,也就替全世界排放,进而能替全世界减排。以此为基础,气候谈判会展开大为不同的议程,这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所在,也是中国的国际责任所在。
经过这么几十讲,我们把「中国历史」这个话题,从商周之变一直讲述到当下,甚至对未来还有某种构想。从这里能看到一个连贯的线索,就是我们始终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中国是谁,它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