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便淋沥是指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的一种症状。是前列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对此作了如下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西医泌尿系统很多疾病均可出现小便淋沥症状,如尿路感染、尿道结石、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肿瘤等。而在前列腺病中,以急、慢性前列腺炎多见,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也可出现。急性前列腺炎出现小便淋沥多伴有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尿中可查到细菌,而慢性前列腺炎往往没有全身症状且尿化验一般正常,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中出现小便淋沥多伴有排尿困难。
中医把小便小便淋沥分为气淋、血淋、石淋、膏淋、劳淋等,结合到前列腺病主要见于气淋、热淋、血淋、膏淋和劳淋。
病因病机
前列腺病中的小便淋沥,是前列腺受损的表现,其病因病机主要是下焦湿热,膀胱气化失司;肝郁气滞,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脾肾亏虚,下元不固,膀胱失温;中气不足,统摄无权,气虚下陷。总之,各种原因都可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引起三焦水道阻塞而出现小便淋沥症状。
湿热下注
多因过食肥甘辛辣,脾运失常,积湿生热,流于膀胱;或外感湿热秽浊之气,客于下焦,前列腺脉络阻滞,导致小便不利,出现淋沥症状。
热毒迫血
感受热毒之邪,或素有湿热,郁而化火;或肾阴亏乏,阴虚火旺,损伤前列腺脉络,迫血妄行,溢出常道,可见小便淋沥带血。
肝郁气滞
情志内伤,肝失疏泄,或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注入下焦,血脉瘀阻,影响膀胱气化,则可出现小便淋沥。
脾肾亏虚
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房劳、年迈,或久淋不愈,湿热耗伤正气,均可导致脾肾亏虚,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因而小淋沥,尿液浑浊,则为膏淋,遇劳即发则为劳淋。
辨证论治
前列腺病中出现小便淋沥、当首先辨别虚实,一般初起或在急性发作阶段属实,以膀胱湿热、热毒迫血、肝郁气滞为主;久病多虚,病位在脾肾,以脾虚、肾虚、气阴两虚为主。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淋之大法。属湿热者当清热利湿解毒为先;属迫血妄行者当凉血止血通淋为主;属气机不利者宜利气疏导,脾虚下陷者,每以健脾升提,肾虚下元失固者应补肾固本。
湿热下注证
主证:小便频数,点滴而下,尿黄,灼热疼痛,痛引脐中,或腰痛,或寒热,或大便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治法:通淋除湿,清热解毒。
方药:八正散(木通10g,车前子12g,栀子10g,篇蓄12g,大黄10g,滑石20g,瞿麦10g,甘草6g,灯芯3g)。
热毒迫血证
主证:小便红赤,涩痛或挟有血块,舌质红,舌苔黄,脉象滑数。
治法:凉血止血,清热通淋。
方药:小蓟饮子加减(小蓟10g,生地10g,滑石20g,通草6g,蒲黄6g,淡竹叶6g,藕节l0g,栀子l0g,甘草3g,减当归,加赤芍10g)。
阴虚火旺证
主证:小便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膝酸软,口干,手心热,舌质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味(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0g,山萸肉10g,丹皮10g,山药10g,茯苓10g,泽泻10g,加地骨皮10g,滑石20g)。
肝郁气滞证
主证: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痛,舌苔薄白,脉象沉弦。
治法:利气疏导通淋。
方药:沉香散加味(沉香6g,石苇12g,滑石20g,当归12g,陈皮10g,白芍10g,冬葵子12g,王不留行10g,甘草6g,加柴胡10g)。
气虚下陷证
主证: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晄白,舌质淡,舌苔白,脉虚无力。
治法:补中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10g,黄芪10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甘草6g,加通草10g,泽泻10g)。
肾虚不固证
主证: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形体瘦,腰膝酸软,舌质淡,舌苔腻,脉象细弱无力。
治法:补肾固涩。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金锁固精丸(附子6g,肉桂6g,熟地10g,山萸肉10g,丹皮10g,山药15g,泽泻10g,茯苓10g,沙苑蒺藜10g,芡实10g,莲须10g,龙骨20g,牡蛎20g,莲肉l0g)。
脾肾两虚证
主证: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日久,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象虚弱。
治法:健脾益肾。
方药:无比山药丸(山药20g,苁蓉12g,熟地12g,山萸肉10g,茯神15g,菟丝子12g,五味子10g,赤石脂15g,巴戟12g,泽泻10g,杜仲10g,牛膝10g)。
治疗请加中医微信shenyout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