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最近都在回忆儿时的年味,自然也会勾起我的回忆,蔷薇美女的《包团子》,更是撩起了我的味蕾,我也要做团子!
先说说家乡的团子。团子我觉得是我们那里的土话,但江浙也是叫团子的,基本做法都差不多,只是馅料略有不同。
家乡的团子,很多年前也只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可以吃到的,团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的意思吧。那时物质贫乏,做团子是作为春节结束最隆重的出场的美食了,这时如果有出嫁的姐妹也会邀请她们回来吃团子,毕竟整个春节都是女人在操劳,没空走亲戚,这时才可以名正言顺的回娘家了。团子主料是糯米粉,会按一定比例加上粘米粉,这些是都需要先把米泡上一段时间,再去用石磨磨成浆。石磨上会架上推磨的杆,推磨是个力气活,没有一点力气,是推不转那厚重的磨盘的,当然在推磨转弯的时候还得有点技巧的,否则空有力气,磨盘也会不听你使唤,小时候想必都试过。于磨(土话,意即往石磨眼里放米水)也还算点技术活吧,多了磨转不动,不及时放,磨空转似乎会偏离方向,手得不停地放米和水,那时家里人口多,做个十斤八斤的,都算正常,也是累人的活。
磨完浆还得沉淀,沉淀的期间就是准备馅料的时候。一般是胡萝卜加腊肉,也会放些腊豆腐干,这些馅料都必须剁碎,因为量大,也要费些功夫。我家是农村的,胡萝卜自家种倒不为难,倒是腊肉精贵些。不过,在我小时候感觉家里总会杀年猪,母亲是个很舍得的人,炒馅的时候也舍得放油,还会放些贵皮辣椒之类的香料。那个年代都是烧的柴禾,我一般也会帮忙烧火,炒菜的香味不时飘入鼻腔,总让人垂涎欲滴。当然炒好了,无论如何都会拿个调羹挖上几勺解解谗,油、辣、香、馅儿多是母亲做团子馅的重要特点,在那时觉得母亲做的团子是其他亲戚家做的团子没法比的。写的时候口水都要流了,呵呵。
米浆深淀好了,便是揉,均匀光滑就可以开始包了,这时,家里的大人小孩只要愿意,都可以来包,母亲熟手,包的馅多又快又好,我们包的经常还会露馅儿。很快就可以放锅里开始蒸了,大锅大灶,母亲有经验,知道锅沿出怎样的热气,便晓得团子几分熟了。一锅出来,每人分着吃,那是大快朵颐啊,那是过了一年才能吃上的呀!自然第一锅是吃不饱的,等到第二锅、第三锅,总都能吃上二、三个,现在想来,当时的肚量是那么不可思议,那时的团子个儿都大,是现在的个头无法比的,现在我再想吃,最多也只能吃两个。
团子吃了,年才算是过去了。我从家乡出来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物质也很丰富了,团子成了老家的特产,只要你想吃,每时每刻都有,休假回家,母亲和姨妈总会第一时间买来团子给我吃,哥也会吃到哪里有好吃的团子,想着要给我寄来呢,写到这里竟然鼻子一酸。。。 家里过年包团子的习俗不知是否还在,但再要吃到母亲做的团子,却是难了呀!
我们一家三口都爱吃团子,这倒是难得的一致。既然蔷薇美女勾起了我的欲望,我就自己来动手。现在方便了,米粉可以直接买,只要炒好馅料,揉好面粉,就可以开始做了,小锅小灶就做少点解解馋就可以啦。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周末来临!
年味儿 年味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