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6日 周日 雨
教学目标不属于教学程序的范畴,它源于课程整体及具体教学内容。杜威的观点,教学目的只能️涌现、形成与教育过程之中。(课堂生成?)但就一节课而言,教学目标是能够,也应该获得清晰界定的。教学目标与灵活的教学策略及动态形成的教学过程不可混淆。
1、新课程论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具有整体性、统一性,是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
其中,知识是核心知识,能力是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过程是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是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情感不仅是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2、新教育的三类目标
A 类目标 基础性、阶梯性
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
B 类目标 核心目标
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一般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为解决某类问题而开发的方法,与知识一样,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
C类目标 附属性、延伸性
思想情感价值观对属于此类。
三类目标强调目标的细分。每一个目标的独特性,强调了对整体教学,用几类目标进行分解、细化,以便更好的落实。(目无全牛)
3、如何制定三类目标
核心目标的制定取决于一下几个因素
3.1 学科标准的规定
学科标准是一底线,在实现此底线的标准上,任何有效地向前推进,不能视为超标而加以否定。
3.2 文本蕴含的最有价值的维度
3.3 学生实际实现的可能性。
B类目标的确立,是为了要求教得清晰、扎实、有层次;不盲目,不油滑,让学生朝着明确的高成就扎扎实实地稳步前进。
B类目标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年级的学科标准有紧密联系,是其细化和落实。当然,也是期末考试的核心知识。
因为实践中对核心目标的把握有难度,一个有效的办法是“课后习题”对于各类目标的帮助。
4、三类目标的作用
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
确立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灵魂问题,也是瓶颈问题。同时,教学目标是“习得,获得,掌握”,因此要与教师预设的教学策略混为一谈,因此,改名为“学习目标”。
核心概念:
三类学习目标,核心目标,课后习题,有效性
我的收获:
1、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即学生习得与获得不是由教师教过即可。
2、核心目标的确立简单的办法是课后习题的研究,主要的办法是,研读课标与教材及联系学生实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