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读后感目录
最近买了好几本杨恒均的书。我挑了《伴你走过人间路》先看,是因为我喜欢这个书名。人间路漫漫,虽然幸福快乐的时候也很多,可总免不了孤独迷茫时,所以这名字看着感觉很温馨。
这本书写的是作者陪伴重病母亲生命中最后两年的经历,同时穿插了一些儿时生活的回忆,呈现满满的亲情。但我认为作者最想表达的还是对死亡的感悟,作者认为中国目前对死亡的思考非常欠缺。
在“母亲”查出白血病前,作者自认为已看透了生死,可惊悉深爱的母亲患上不治之症,却又无法淡定了。这种情感变化我真是很能理解。
因为在医院工作,很早我就能接受“死亡是必然现象”这个事实,而且,经过几年对死亡陷于一种痴迷状态的思考,我自己已深信生命是和宇宙、时间一样,是一种无始无终的存在。可是我无法把自己所思所得移植给他人,尤其是我的母亲。这点让我深为焦虑。
和同龄人比起来,我的父母身体算不错的,他们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用我对他们说的话表达就是:你们该骄傲啊!看看你们这么大年纪,心、肝、肺、肾,没有一个重要脏器有毛病,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可是母亲最近两年却越来越忧虑,她开始依赖药物和保健品,凡是头疼脑热伤风咳嗽的小病,必须药到病除她才安心,而且,她一个人居然要用四个水杯,一个泡枸杞,一个白开水,还有两个是以前我好玩在淘宝买的一些“店主亲自采摘的中药”,如一口盅、藏红花、蒲公英根什么的,我是买一样扔一样,图个见识,我妈是见一样爱一样,恨不得都喝下。至于白开水,那是吃钙片用的。
母亲不用枸杞泡的水吃药,她说麻烦些有什么关系呢?总是小心一点为好。
母亲手上长了个皮角,割掉后缝了三针,她问医生要不要忌口,医生说西医讲营养,中医讲忌口,手上缝两针,从西医来说还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可母亲从此开始忌海鲜,用她的话说:不吃不会死,但吃坏了就来不及了。
母亲还时常对我叨咕:我现在想吃有吃想喝有喝,我真的还没活够啊!我还想活。
面对母亲这种状态,其实我比她自己还焦虑。我担心有一天大限来时母亲会在极度恐惧中离去,那对我肯定是一种情感上的折磨。可是我真的搞不定母亲,在这方面我既有强烈的责任感,又有深深的无力感。
作者在《伴你走过人间路》中也充满了这种帮不上忙的无力感,因此开始了对死亡的进一步探索。但最终令作者释然的还是他的老母亲。“母亲”最后靠着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很安然地走了。说真心话我很羡慕这种结果。
以上这些是我读这本书最有感触的地方,而这本书最令我肃然起敬的是作者对文革的态度,尤其是下面这段话,真的很让我感动。
当然,父亲这样做也可以理解,因为父亲要保护我们。没有理由指责父亲不去学习“文革”中的顾准和张志新,毕竟八亿中国人中只出这几个为数不多的异类——然而,我还是希望在父亲脸上看到一些悔恨——我始终没有看到!
这里说的“父亲这样做”,是指“父亲”在受到迫害时唯唯诺诺,不敢反抗甚至还积极配合。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父亲”已很了不起,在那个年代,不作恶已够困难,哪里还能要求人们反抗恶呢?
而且作者也知道,没有父亲牺牲自己的尊严,就不会有他们兄弟姐妹们的今天。但作者还是“希望父亲悔恨”。
是啊,文革若没有群众基础,又哪里能搞得起来?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偏偏就缺少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每个人都振振有辞,每个人都毫无愧疚感。要么把自己看成是完全的受害者,要么就高谈阔论,似乎他是生不逢时,否则一定力挽狂澜让文革发生不起来。
如果我们的民族一直用这种方式来思考,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所进步呢?
作者在网络上被称为“民主小贩”,很多人也认为中国缺的是民主,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缺法治,还有人说中国缺信仰,而我认为中国缺的是对死亡的思考,这才是我们如此不知羞耻,如此鼠目寸光的根源。虽然作者没有在这本书中说得很明白,但我认为作者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才会写下这些文字:
那段时间我曾经认为,农村和我们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离坟场和棺材那么近,朝夕相处,这使得他们从来不回避死亡。无论是外婆还是村子里的其他老人,谈论死亡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这才发现,中华几千年的文明的主流竟然始终回避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死是什么?死亡的意义在哪里?我也同时理解了儒家为什么从来无法也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宗教的原因。因为宗教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涉及人类的生前和死后,而儒家和道教则只管“出生入死”的中间那一段;生,对生前和死后从来没有直面过。关于死亡,儒、道两家给整个中华民族留下的就是虚无。这会不会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缺陷呢?
海明威《老人与海》里的名言: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正在我品味这段话时,他说,套用海明威的话,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死亡可以毁灭人,但却无法打败人。人虽然无法避免死亡,但却可以战胜死亡。
诚然,对死亡缺少研究本来就是我们民族的一个缺陷,可现在我们不但不改正,还真正做到了讳莫如深,以前农村人还随时谈论,现在是谁都不会谈了。要是哪个口无遮拦,对死亡之事毫无禁忌,他周围的人必然很难容忍他。
曾经,我的母亲就是不允许我说’死‘这个字的,我小时候因为不懂事胡说八道,几次被母亲用擦屁股的草纸擦嘴。
但我认为母亲年轻时这样做也不过是一种依样画葫芦,我从来没见到她对死亡如现在这般担忧,就算她六十多岁时因为胆结石开过一刀,手术后刀口很痛,她也没有担忧过会死亡。
胆结石手术,在母亲眼里完全是死不了的病,疼痛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所以当时她的忍痛能力让病友很羡慕,让医生很惊奇。
年轻时的母亲还非常的吃苦耐劳。我甚至还说过母亲有点笨,做事从来不愿动脑筋走捷径,她总是以一种大无畏的愚公移山精神来攻克我认为天大的困难。那时候的母亲,丝毫不会因为吃苦和高强度的劳动担忧累坏身体影响寿命。
可就这两年,好象是突然的一样,母亲是如此在意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恐惧死亡的来临。
我早在很多年前就开始思考和谈论死亡,尤其是这两年,我自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死亡,就希望家人朋友都能认同我的观点,可当我和妹妹谈起这方面的事时,她总是显得很不耐烦,她对我说:去去去!别和我谈这些!你累不累啊?想那么多!我都替你累得慌!我才不怕死呢!谁不会死啊?轮到的时候眼睛一闭不就行了吗?
现在听到妹妹说这样的话,我感到十分恐惧,仿佛面前站着的是又一个母亲。
我们真的无法否认我们面前横亘着死亡这座大山,不谈论不等于不存在,总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它就不能从自己的脑海中移开了,就如我母亲现在的状况。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解决。
这篇读后感的最后,我把作者在书中提起过的一些探讨死亡的书籍写下来吧,有时间我想去读一下,顺便也把它们推荐给我的读者们。
这些书是:美国人米奇.阿尔博的《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天堂里遇到的五个人》,日本人山奇章朗的《一起面对生死》,卡尔.拉内《死亡神学》
伴你走过人间路
网友评论
对于这点,我真是太有同感了,等看完再写个读后感。☺
我觉得自己不怕死,最怕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