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a8dac58f7cc3c921.jpg)
——《论语》学习之17-07-2
【原文】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白话】老者说:“我要是四肢不勤于劳作,五谷都打理不好,无暇留意谁是夫子啊。”插下他的杖就除草了。
【思考之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到底是说谁?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掉队落单了。落单后的子路,心急如焚,此时正好遇到了一个“丈人”,便不加思考,贸然就问“有没有见到我的老师”。面对莽撞问人的子路,正常情况下,你只要回答看到或没看到就可以了,可是这位丈人不仅不正面回答,还抢白子路说一句不着边际的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解释,历来纷争不已。“四体”指双手双足四肢。“分,犹‘理’,谓理治之也。”(郑康成)“五谷”是稻、黍、稷、麦、菽。
对这句话的理解大概有三种:一种是丈人说自己“我勤劳四体,分植五谷都来不及,哪有功夫知道谁是你的夫子呢”(包咸《注》“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也”,宋吕本中《紫微雜説》,清朱彬《經傳考證》、宋翔鳳《論語發微》、李炳南老先生都认同这一解释);第二种认为这是丈人在责备子路:意思是“你这个人,四体不勤劳,连五谷都分不清,谁知道你的夫子?”(朱子《集注》和邢昺《注疏》都这样认为。朱子《集注》:“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邢昺《疏》曰:“丈人责子路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而来问我求索之邪?’”);第三种是南怀瑾先生等认为,这是在丈人直接责备孔子。丈人早就知道孔子力图政治救世的主张,他非常不赞成,所以出言讥讽。
无论哪种回答,都显现出丈人与众不同,让人感觉是一头雾水。
后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衍伸为“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整日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形态”。记得小时候,跟在大人屁股后面“批林批孔”时,都是这样评价圣人的。
这显然和文献典籍中记载的孔子太有差距了。就当时的生活条件,五十多岁的孔子放弃大夫之位,离开家乡和祖.国,一路颠簸劳顿,还要提防不良之人的伤害,为了“治世救民”的理想,而“周游列国”,还精通“射御”之术,这么积极进取的老人,怎么能说是“四体不勤”呢?“五谷不分”就更不准确,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注周易,著春秋,仅《诗经》中“鸟兽草木之名”都数不过来,单是马的名称就五十多种,鱼的名称也有30多种,更别说花草树木之名了,怎么你说孔子“五谷不分”呢。孔子的博学也是闻名的,什么“肃慎楛矢”“萍实”“坟羊”,就连天文历法也都了然于心,有独腿鸟飞来就知道天将暴雨,周十二月还见“螽”是因为缺少两个闰月,就连40岁还没有儿子商瞿,孔子都知道他将来会有五个儿子,孔子如此的博学强识,又怎会不分五谷呢?只能说,从某些隐士的角度来观察孔子,只能说他在政.治上“无所遇”,不逢时,真的是“牺惶无助”,倒是不如躬耕园野吧。
正如李零教授《丧家狗》书中所说(孔子):“他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如此看来,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能是说自己,而没有影射孔子或者子路的含意。因为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何况是这样一位隐士呢。
【思考之五】从子“路拱而立”,能看出子路的什么气象?
子路,原本算是个有脾气的人,说话直来直去,不怕天不怕地,就连老师都看直言不讳,甚至“不说”。这里问个路,却被丈人这样抢白一番,还晾在一边,不搭理你了。要是一般人早就无法忍耐了,不恶言相加就是好的啦。但子路却表现得非同寻常,很有修养,不仅不生气,还恭恭敬敬地打着拱站在一边。你出言不逊没关系,但我对你还是要以礼相待,这也充分显示了孔门弟子的气象非凡。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8c6ca7b447d2ffb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2d0c82b217ba8974.jpg)
网友评论